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和咖啡混合的味道。老郑把考古队绘制的地层剖面图铺在桌上:"我们在桥台下方发现了夯土层,夯窝排列很特别,不是机械夯的同心圆,倒像是手工夯的梅花桩。"他用红笔圈出一片区域,"这里的土样检测显示,有机质含量比周边高3%,密度却低5%,很奇怪。"
"手工夯?"小陈敲下回车键,软件立刻生成了机械夯的模拟结果,"现在谁还用人力夯筑?效率低不说,压实度根本没法保证。"他的语气里带着年轻工程师特有的自信,屏幕上的应力云图正以每秒三十帧的速度刷新。
杜志远突然想起王老头的另一句话:"土跟人一样,得顺着脾气来。机械夯是硬压,人力夯是跟土说话。"他走到模型前,指着夯土层的位置:"小陈,能不能建一个手工夯筑的模型?就按日志里写的,每层厚度15厘米,夯锤重量8公斤,落距1.2米,梅花形布点。"
"杜工,这没意义吧?"小陈皱起眉头,"手工夯的变量太多,没法精确建模。"但在杜志远的坚持下,他还是调出了自定义参数界面。当输入"人力夯"的相关数据时,系统弹出警告框:"检测到非标准施工工艺,模拟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沉默的会议室
计算进度条走到78%时,会议室的空调突然发出"滴"的一声。所有人都盯着屏幕,仿佛那蓝色的进度条是通往另一个时代的隧道。杜志远想起日志里的一段话:"1973年2月7日,大雪。李师傅带着我们在工棚里烤火算数据,算盘珠子冻得发涩,哈口气才能拨得动。算到第三遍时,小张突然说'师傅,您看这弯距是不是该考虑冻土膨胀?'李师傅把算盘一拍,说'你小子总算开窍了'。"
"嗡——"服务器发出轻微的鸣响,计算完成。
小陈双击鼠标,应力云图缓缓展开。所有人的呼吸都顿住了——在手工夯筑的模型里,桥台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系数显示为1.32,比机械夯模型降低了0.03,而更惊人的是地震工况下的模拟结果:当输入里氏6.5级地震波时,机械夯筑的模型在12秒时出现塑性铰,而人力夯筑的模型直到30秒后仍保持弹性状态。
"这......不可能吧?"小陈猛地站起来,鼠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是不是参数输错了?人力夯的压实度怎么可能比机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