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省城渐冻症康复中心。
气氛比上次的康复中心更加安静和凝重。独立的房间里,王先生躺在特制的病床上,只有眼球能缓慢转动。他的妻子和杨治疗师(从之前康复中心借调来的)陪在旁边。
陈默的心情比在部队演示“蜂群”时还紧张。他小心翼翼地给王先生戴上特制的、更轻便的眼球追踪+EEG头带(简易版),将“心桥”的小屏幕放在他视线可及的地方。
“王先生,您好。我是陈默。这个小设备,能试着通过您眨眼的方式,帮您回答‘是’或‘不是’。您愿意试试吗?”陈默尽量放慢语速,声音清晰。
王先生眼球缓慢地看向屏幕,又看向陈默,然后……**非常轻微但清晰地,眨了一下眼(长眨眼)。**
“心桥”屏幕上的“**是**”字,瞬间亮起!识别成功!
“太好了!王先生同意了!”杨治疗师轻声说,王先生妻子眼中也泛起了泪光。
测试开始。
“王先生,您感觉今天房间温度合适吗?合适请长眨眼,不合适请双眨眼。”
王先生沉默了几秒,然后……**长眨眼。**
屏幕:“**是**”亮起!
“您想喝点水吗?想请长眨眼。”
…… **长眨眼!**
“您想看窗外的树吗?想看请长眨眼。”
…… **双眨眼!**
……
每一个简单的“是”与“否”,都需要王先生集中全部残存的力量去控制那微弱的眨眼动作。识别过程并不总是顺利,有时需要重复确认。但每当屏幕上亮起正确的答案,王先生的眼神里就会闪过一丝微弱却真实的亮光,那是一种被“听见”、被理解的释然和希望。
“他……他很久没能这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了……”王先生的妻子哽咽着对陈默说,“谢谢你,陈同学……真的谢谢你……”
陈默看着屏幕上那简单的“是”与“否”,看着王先生眼中那微弱的光,感觉比拿到十份“列装通知”都更有意义。技术存在的意义,在这一刻无比清晰地击中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