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看着他的眼睛,那里有种让她安心的力量。她点点头,重新燃起希望。
第二天一早,云倾月和时砚便开始着手准备这次计划。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联系了几位摄影师朋友询问经验,甚至找到了一位曾在非洲拍摄纪录片的专业导演请教注意事项。
“你们真的打算自己进去?”那位导演听完他们的想法后,一脸惊讶,“那边可不是什么度假村,很多地方连地图都没有标注清楚。”
“我们知道。”云倾月回答得很认真,“但我们想试试。”
导演沉吟片刻,最后还是递给他们一份资料,“这是我在那边认识的一个向导联系方式,他叫老吴,经验丰富,如果你们真要去,最好带上他。”
拿着这份资料,两人又马不停蹄地联系老吴。电话响了几声才被接通,对方是个嗓音沙哑的中年男人。
“你们是拍片子的?”老吴听明白他们的来意后,语气有些怀疑,“不是那种商业宣传片吧?”
“不是。”时砚接过话筒,“是我们自己想拍一些野生动物的真实影像。”
“嗯……”老吴停顿了几秒,“你们能吃苦吗?那边没电没网,晚上气温能降到零下,还有蚊虫毒蛇。”
“我们能适应。”云倾月的声音坚定。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最终老吴答应见面聊聊。
见面地点在城郊的一家老旧茶馆。两人抵达时,老吴已经坐在角落的桌子旁,手里端着一杯浓茶,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裤,脚边放着一个破旧的登山包。
他上下打量了两人一眼,点了点头,“看起来不像来玩的。”
三人坐下后,聊了很久。老吴详细讲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可能遇到的风险。他还提到,近年来有不少人打着摄影旗号进入保护区,结果不仅破坏了生态,还差点丢了性命。
“你们要是真想拍,就得做好万全准备。”老吴盯着他们的眼睛,“不只是设备,还有体能、心理承受力,甚至……运气。”
“我们会准备好的。”时砚坚定地说。
老吴看着他们,最终叹了口气,“行吧,我可以带你们进去一次。但只一次,之后你们要是还想再来,得靠自己。”
得到这个答复,两人几乎同时松了口气。
回去的路上,云倾月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心里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一种期待。那种感觉,不是对事业的渴望,也不是对名利的追逐,而是纯粹的、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你知道吗?”她忽然开口,“我一直以为,只有站在聚光灯下才算成功。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成功,是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