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沙盘上的频率游击
在制定 "跳频序列算法" 时,团队遭遇 "敌方预测性干扰" 困境。小陈在模拟计算机上运行敌方干扰模型,发现当跳频周期超过 5 秒,干扰机就能锁定规律。老郑盯着墙上的《孙子兵法》节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的批注突然让他灵感闪现:"用潮汐周期做跳频基准!" 福建沿海的潮汐每 12 小时 25 分钟一次,他让技术组将跳频间隔与潮位数据关联,每个频点的驻留时间随潮差动态变化,这个充满地域特色的算法,让敌方干扰机的预测误差超过 30 秒。
"就像让信号跟着海浪跳舞," 老郑在保密本上画下潮汐曲线与跳频序列的对应图,"敌人以为我们在走直线,其实我们踩着浪花前进。" 当首组包含潮汐参数的跳频代码输入 212 型电台,示波器上的信号轨迹首次呈现无规律波动,如同在干扰的铁蒺藜中开辟出蜿蜒的小道。
三、坑道里的心理暗战
1 月 20 日,首次模拟对抗演练在平潭岛展开。老郑亲自担任红蓝双方指挥,当蓝军(敌方)启动 "海啸 - 9 型" 干扰,红军(我方)的 212 型电台立即进入跳频状态。但 3 分钟后,通信突然中断 —— 备用频点也被压制。小陈急得直拍电台:"难道我们的频率间隙被摸透了?" 老郑却发现,蓝军的干扰频段出现异常扩展,显然是根据前几次跳频轨迹做了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