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们用锯子在百年松树上开出直径 30 厘米的树洞,内衬铅板屏蔽杂波,将 “71 型” 电台的鞭状天线从树杈引出。当信号强度从 1.2μV 升至 3.5μV,老赵在树皮上刻下 “1971.1.15” 的标记,锯末混着松脂滴在他的羊皮手套上,成为这个临时中继站的特殊铭牌。
三、沙盘上的推演博弈
在团部指挥所,参谋们用红蓝旗标注通信节点,老赵却盯着示波器上的信号衰减曲线陷入沉思 —— 理论上的备用线路,在实战中可能因温差导致接头接触不良。他带着战士们做了 37 次低温对接实验,发现用酒精灯烘烤接线端子 10 秒,能让接触电阻从 0.8Ω 降至 0.2Ω。
“战场上没有理论值,只有能打胜仗的土办法。” 他将这个细节写入《应急通信操作手册》,配图是战士们用钢盔盛雪加热端子的场景。当模拟演练中出现 “明线中断” 警报,老赵盯着秒表,看备用线路的切换时间从预案的 3 分钟缩短至 1 分 20 秒,钢盔里的雪水在他脚边结成冰砣。
四、界河冰面的电波竞速
1 月 20 日,最严峻的考验来自黑龙江冰面的 “突发冲突” 模拟。老赵带领的通信保障组需要在 10 分钟内建立跨江通信,却发现冰面的低导电率让地网天线失效。他立即启用 “浮冰锚地法”:将铜制接地极固定在流动的冰排上,利用冰水混合物的导电性增强信号。
“就像在敌人的封锁线上架桥。” 老赵亲自跳入齐腰深的冰水中固定锚点,零下 20℃的江水瞬间浸透棉衣,他却在浮出水面时露出笑容 —— 示波器显示,跨江信号强度比理论值高 1.5dB。当 “指挥命令” 通过临时搭建的冰面天线传到对岸,战士们发现老赵的睫毛已结满冰棱,说话时口中喷出的白气在冰面上画出一道道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