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人员:陈琳负责设计密语内容,将关键条款的核心诉求转化为简洁暗号,例如 “麦穗” 代表农业区控制权,“铁轨” 代表铁路管理权;
通信技术人员:李工改装座钟、茶杯等物品,在座钟钟摆内安装微型录音装置,在茶杯底部嵌入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旋转角度。
4 月 25 日的首次模拟演练中,王毅尝试通过转动茶杯传递 “暂缓讨论” 信号,但因动作幅度稍大引起敌方怀疑。陈琳皱着眉头说:“密语传递必须做到‘无形胜有形’,让他们看着像正常动作,实则暗藏玄机。” 经过反复调整,最终确定的密语体系将每个动作的幅度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
【人物心理】情报人员陈琳在日记中写道:“每设计一个密语,都感觉像是在走钢丝。既要保证信息准确传递,又不能让敌人察觉,压力太大了,但为了谈判成功,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三、暗流涌动的密语交锋(1953 年 5 月)
【历史场景:1953 年 5 月 10 日,谈判帐篷内,敌方代表再次抛出不合理的军事分界线方案。王毅表面平静地翻阅文件,实则用钢笔在 “非军事区范围” 条款旁重重画下 5 道横线 —— 密语含义为 “可适当让步,但需附加条件”。镜头切换至帐篷外,我方联络员通过望远镜观察王毅的动作,迅速将信息传递回后方指挥部。与此同时,敌方代表狐疑地盯着王毅的举动,却未发现异常。】
密语协商在谈判桌上悄然展开:
隐蔽传递:通过钢笔书写力度、文件摆放角度、茶杯旋转方向等细微动作传递信息,如茶杯顺时针旋转 30 度表示 “同意此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