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据:现存于中央档案馆的《重庆谈判防窃听记录》(编号 1945-08-29)显示,首次检查发现 7 处窃听装置,均为日伪时期遗留设备改装。同期敌方《重庆情报监听报告》记载,"共方会场出现异常低频噪声,推测与建筑结构改造相关"。】
二、技术反制:噪声网络的构建(1945 年 9 月)
【历史实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1945 年防窃听设备",包括改装的美制收音机、刻有螺旋纹的陶制茶杯、内部填充铁矿砂的地毯。旁边是《噪声发生器改装日志》,详细记录 "将收音机中频变压器短路,产生 38-42Hz 持续噪声" 的技术细节。】我方构建的防窃听体系包含三重技术反制:① 物理屏蔽:用嘉陵江的鹅卵石混合铁矿砂砌筑夹层墙,经测算可衰减 70% 的 30-50Hz 电磁信号,张老师在日记中写道:"重庆的山和水,都是天然的防窃听材料";② 噪声覆盖:将 3 台收音机改装为噪声发生器,分别放置在会场四角,产生 38Hz、40Hz、42Hz 的连续正弦波,覆盖敌方常用的 38-42Hz 监听频段;③ 声源混淆:定制底部刻有螺旋纹的陶制茶杯,倒水时产生的 180Hz 高频噪声,与人类语音的 200-300Hz 频段重叠,形成声波迷宫。
9 月 5 日,当敌方启用最新的 SCR-535 型测向仪,听到的却是茶杯碰撞声、钢笔书写声、甚至窗外的雨声混合而成的 "声音鸡尾酒"。监听员琼斯在日志中抱怨:"他们的会场像个噪声工厂,每个声音都在打架,根本抓不住有用信息。"
【人物心理】参与设备改装的电工李师傅回忆:"把收音机拆开又装上,反复调了 17 次频率,手都被烙铁烫出泡。就想着,不能让敌人从噪声里捞出一点情报。"】
三、动态伪装:会议中的声波博弈(1945 年 9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