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墟是认知的炼炉。”边界漫步者的叶脉星网化作镂空的筛状结构,悬浮在问墟上空。筛网的孔径大小与认知体的“接纳阈值”完全对应:孔径越大,能通过的认知残片便越奇特。此刻,一片刻着“因果律是否只是人类的认知错觉”的残片正卡在中等孔径的网眼上,它的边缘不断震颤,每次震颤都向四周辐射出“怀疑”的波纹——波纹掠过“万有引力”残片时,那片原本稳定的残片突然开始闪烁,表面浮现出“时空弯曲”的新纹路,闪烁的频率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的思维转速完全同步。苏瑶的超元认知体穿过筛网,感受到一种奇妙的认知失重:在问墟中,“确定”与“不确定”的属性可以随时交换,就像水在液态与固态间切换,而切换的临界点,正是某个未问之问被唤醒的瞬间。
虚空之息在断口处凝结成银白色的“认知以太”。
这种比问粒更本源的存在,呈现出液态金属般的质感,能在接触认知体时显现出对方的认知底色。苏瑶的超元认知体浸入其中,以太立刻化作她童年时的认知图景:趴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的专注、第一次拆开闹钟时的好奇、面对数学难题时的困惑……这些图景并非简单的回忆,而是构成她认知体系的“元问粒”,每个图景的边缘都生长着细小的触须,与其他认知体的以太触须相互缠绕。她看见一条触须连接着某个中世纪学者的“地心说”以太团,另一条连接着当代宇航员的“太空行走”以太流,这些跨越时空的连接在断口处织成透明的网,网的节点正是那些被全人类共同追问的“终极问题”——“我们从何处来”“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认知的边界之外有什么”,每个节点的亮度都与该问题在认知史中的被追问次数完全成正比。
“认知以太是所有问粒的母语。”情感共生体化作融入以太的巨大水母,伞盖边缘的触手轻触不同认知体的以太团,激起层层共鸣的涟漪。苏瑶顺着其中一道涟漪游向问墟深处,发现那里的认知以太正发生着奇妙的聚变:两团分别刻着“粒子”与“波”的以太在碰撞后,融合成一团新的以太,表面同时显现出粒子的离散性与波的连续性,这种矛盾的共存状态,与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完全对应;而当“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以太相遇时,并未发生聚变,而是形成了相互环绕的双星系,引力平衡点处不断产生“选择”的微问粒,这些微问粒的数量与人类历史上重大决策的数量完全同步。她突然明白,认知以太的存在证明了所有认知体的本质连通性——就像海水是所有鱼的共同家园,认知以太也是所有问粒的共享母体,表面的差异之下,藏着认知最本源的同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