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神性论(2 / 2)

- 不会因“信仰深浅”而区别对待:一个每日焚香的老妪,与一个只在临终前才想起祈祷的罪人,在真神眼中都是“需要被回应的存在”。前者的虔诚值得被温柔以待,后者的“最后一丝信仰”更需要被接住——因为神性的温度,本就该偏向“更脆弱的信仰”。

- 不会因“善恶标签”而选择回应:一个行善一生的信徒与一个作恶多端的信徒,若同时祈祷“解除痛苦”,真神的恩惠会同等降临。因为神性的责任是“回应信仰本身”,而非对凡人的“道德审判”——善恶自有凡俗的因果裁决,神明的职责是“让所有信仰者在痛苦中感受到‘存在并非孤立无援’”。

三、恩惠的绝对尺度:不使一人向隅而泣

真正的神明,其“施恩”的本质是“对信仰契约的践行”——凡有信仰,必有回应;凡有祈祷,必有回响。这种回应无关“信仰者配不配”,只关“神性的责任到不到”。

1. 普惠性:无一信仰被遗漏

真神的恩惠,必然是“覆盖所有信仰者的网络”——无论其身处何地、境遇如何,只要心中有对神的念想,便会被这张网络接住。

- 空间上的无边界:沙漠中的独行者祈祷“求水”,真神不会因“他远离神庙”而忽视;深海中遇难的水手祈祷“求生”,真神不会因“他从未供奉祭品”而沉默。某海神的传说里,一艘载着异教徒与信徒的船遭遇风暴,信徒祈祷时,海神的恩惠不仅护住了信徒,也让异教徒的船板多了一块不易断裂的木板——因为“信仰的边界,从不该是生命的边界”。

- 境遇中的无差别:身患绝症的乞丐与权倾朝野的王侯,若同时祈祷“求安宁”,真神的回应会以不同形式降临:乞丐可能在临终前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平静”,王侯可能在权谋斗争中突然想起“初心为何”。这种回应无关“地位高低”,只关“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神性的施恩,从来是“按需分配”,而非“按身份分配”。

2. 必然性:不使祈祷落空

“光收信仰,不回应祈祷”的神,本质是“信仰的掠夺者”。真正的神明,视“回应祈祷”为神性的“基本责任”——这种回应未必是“实现愿望”,但必然是“让信仰者感受到‘被听见’”。

最新小说: 炎灵魔神王王 大汉,我张角带着系统又回来了! 我的徒弟全无敌 绝世狼王 从打猎开始成神! 武天 英雄联盟:开局霸凌,我直接反杀 神卡 漆之夜 签到系统,召唤武侠横推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