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当一个人年龄大约在,零至12岁的时候,常年经受家暴以及常年看着爸妈互殴的人在12岁之后忽然接受正常人的生活,具体会有什么表现?
答:一个在0-12岁常年经历家暴、目睹父母互殴的人,在12岁后进入“正常生活”时,其心理与行为表现会深刻烙印着童年创伤的痕迹,具体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一、核心心理状态:创伤后的“生存模式”延续
1. 安全感的彻底崩塌与持续警惕
长期暴力环境让TA形成“世界随时会失控”的核心认知,进入安全环境后仍会处于“应激待命”状态:对突然的声音(如关门声、大声笑)、肢体靠近(如抬手、拥抱)极度敏感,会瞬间紧绷、屏息甚至发抖;习惯反复确认环境是否“可控”(如检查门窗、记住他人动向),难以放松。
这种警惕并非“胆小”,而是童年为了躲避暴力进化出的生存本能,即使危险消失,身体仍会自动启动防御。
2. 信任系统的断裂
最亲近的父母既是施暴者,会让TA对“善意”产生根本性怀疑:认为“好”是有条件的(比如“现在对我好,是为了以后打骂我”),或“好”是短暂的(“很快就会变糟”)。对照顾者、朋友的关心会下意识审视动机,难以相信“有人会无条件对我好”。
3. 情绪调节的紊乱
童年从未学习过“健康表达情绪”(父母用暴力宣泄情绪,而非沟通),导致TA的情绪像“失控的开关”:要么极度压抑(害怕冲突,即使受委屈也沉默),要么突然爆发(被小事触发时,会用尖叫、摔东西等极端方式释放,复刻父母的暴力模式);面对他人的情绪(如愤怒、哭泣)会恐慌,因为童年的“情绪”往往与暴力绑定(比如父母吵架前先发火)。
4. 自我认知的扭曲
长期目睹暴力或被打骂,会让TA将“暴力”与“自我价值”绑定:要么认为“我是坏孩子,所以该被打”(自我否定),要么觉得“我必须强大到能控制一切,才不会被伤害”(过度坚硬);面对他人的肯定(如“你很好”)会茫然甚至排斥,因为“被善待”与TA对“自己不值得”的认知冲突。
二、行为表现:用童年经验应对“陌生的正常”
1. 社交的“两极化”
- 要么极度退缩:害怕与人深交,避免谈论家庭或内心想法(担心被发现“不正常”而被排斥),在集体中习惯坐在角落,沉默寡言。
- 要么过度讨好:为了“不被抛弃”,会无底线顺从他人(比如被要求做不愿做的事时不敢拒绝),用“讨好”换取表面的安全,因为童年“听话”可能减少被打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