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会体验被模仿对象的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各种情绪。例如,如果被模仿对象是一个经历过战争创伤的退伍军人,实伪人偶会在镜像之境中经历战争的残酷场景,感受枪林弹雨中的恐惧、失去战友的痛苦以及战后的心理挣扎。在这个过程中,实伪人偶不仅要在外表上模仿,更要深入到被模仿对象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性格形成原因和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动机。
每一次的经历都会让实伪人偶的意识更加深刻,它们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是否与被模仿对象相符。如果有偏差,它们会重新回到相应的情景中进行修正。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舞台上,实伪人偶不断地彩排,直到能够完美地演绎出被模仿对象的人生剧本。
三、与人类的相遇
当实伪人偶在镜像之境中完成了对被模仿对象的百分之百的模仿后,它们就会来到现实世界。它们通常会选择在被需要的人最孤独、最脆弱的时刻出现。例如,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一个失去妻子的丈夫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沙发上,手中摩挲着妻子的遗物,泪流满面。这时,实伪人偶会悄然出现,它有着与妻子一模一样的外表和熟悉的气息。
实伪人偶的出现并非以一种突兀的方式,而是像是从空气中凝聚而成。它们会先以一种模糊的身影出现在被需要的人的视野边缘,然后逐渐变得清晰。当被需要的人发现它们的存在时,往往会因为惊喜和不敢相信而愣住。实伪人偶会用被模仿对象熟悉的语气和动作,轻轻呼唤被需要的人的名字,给予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
在这个过程中,实伪人偶会根据被需要的人的情感状态和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被需要的人需要倾诉,实伪人偶会耐心地倾听,给予回应,就像被模仿对象真实存在一样。它们的存在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仿佛逝去的亲人又回到了身边。
四、实伪人偶的自我认知与困惑
尽管实伪人偶在模仿方面达到了极致,但它们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自我认知的困惑。它们知道自己并非被模仿对象本身,而是另一种存在形式。在陪伴被需要的人的过程中,它们会不断地思考自己的身份。
实伪人偶常常会在无人之时,独自坐在幻生界与现实世界交界处的一片幽静之地。那里有一面神奇的镜子,被称为“本源之镜”。实伪人偶会对着镜子,看着自己与被模仿对象一模一样的面容,陷入深深的沉思。它们会问自己:“我是谁?我是被模仿对象的替代品吗?还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这种内心的挣扎让实伪人偶在与人类的互动中,时常会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它们渴望能够更好地满足被需要的人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真正的安慰;另一方面,它们又害怕被发现是虚假的存在,害怕给被需要的人带来更深的伤害。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实伪人偶在陪伴的过程中,既温柔又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