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试炼:学子成长
第一批学子入学那日,姜暖将神农鼎碎片的一丝神力注入校徽。当少年们佩戴上刻有麦穗的青铜徽章,徽章立刻与脚下土地产生共鸣,指引他们找到各自的责任田。书院采用独特的"耕读双轨制"——清晨下田劳作,午后研读典籍,夜晚则在观星台学习农时天象。
来自边疆的少年阿烈,起初连锄头都握不稳。楚临风手把手教他:"握戟与握锄,皆需稳如泰山。"当他第一次成功开垦出方正的田垄,镇岳戟的符文竟投射出戍边长城的虚影,鼓励他继续努力。江南来的书生白砚,将诗词韵律融入灌溉节奏,他创作的《水车谣》被文道符文赋予神力,念诵时水车会自动运转。
苏玉瑾的"病害诊断课"最受欢迎。学子们手持玉鳞药笺,在染病的植株上轻轻划过,药笺立刻显示出病因与治疗方案。当有学生成功治愈一株濒临死亡的灵稻,玉瓶中的治愈光芒会洒落在他肩头,形成独特的荣誉印记。谢无咎的"农货商道课"上,学生们用金鳞银票模拟交易,学习如何根据年景调整粮价,维持市场稳定。
兽道实践课上,萧战带着学生深入兽魂森林。他们学习用兽语与耕牛沟通,用兽魂令安抚受惊的牲畜。当有学生成功驯服一头桀骜不驯的野牛,兽魂令会发出欢快的吼声,森林中的灵兽们也会送来祝福的果实。沈墨书的"农史辩论会"上,学子们激烈讨论着古今农法的优劣,文心玉简将精彩的论点记录成册,自动印刷成教材。
沃土新生:成果斐然
三年后的秋收大典上,农学书院的成果震惊四方。试验田里,夜光麦结出的麦穗足有手臂长,在夜晚散发柔和光芒;改良后的杂交稻,一株能结出五种不同口味的稻米;用兽骨肥培育的蔬菜,竟能根据人的愿望变换形状。谢无咎将丰收的粮食制成特殊的粮票,这种粮票不仅能流通,还能当作种子使用,播撒后自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