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河堤时,汉军带来的 “夯土技巧” 与本地 “冻土经验” 交融:汉军教民夫 “三夯法”(轻夯匀、重夯实、复夯平),民夫则教士兵 “辨土色”(黑土渗水快需多掺石灰,黄土黏性大需晾半干)。尤里家丁初时抬夯不得法,汉军老兵李四示范:“抬要齐,落要狠,脚要稳。” 几番练习后,两队配合默契,夯锤起落如一体。
刘河见俄妇卡佳带着孩童送热粥,粥桶裹着羊皮保温,笑道:“孩子们也来监工?” 卡佳指河堤:“男人筑堤,女人送饭,这是咱的家。” 孩童们帮着捡拾散落的碎石,虽冻得鼻尖通红,仍乐此不疲。萧虎巡查时见此景,命伙房每日加送两锅姜汤:“军民同心,堤才真固。” 安德烈路过工地,见木桩不够,当即命商队卸下运货的松木:“先用我的,算捐给河堤。”
参照白虎城防汛经验,周显与刘河划定 “三级疏散区”:距河一里内为 “必迁区”(含二十户农家、三座渔棚,正月底前迁完),一里至二里为 “预警区”(五十户,备雪橇、干粮待迁),二里外为 “安全区”(设十座安置棚,每棚容二十人)。在各区边界插木牌,用汉蒙俄三语写 “必迁”“预警”“安全”,牌顶挂不同颜色灯笼(红为险,黄为警,绿为安)。
周显带人在迁移路线旁设 “便民点”:饮水站(储煮沸的雪水,陶缸盖麻布防尘)、暖棚(砌火炕,备草药防风寒)、物资处(登记每户人口,发御寒毯)。他对必迁区居民说:“官府给安置棚铺干草,配铁锅,迁过去有热饭吃。” 渔民老瓦舍不得渔棚,周显指着冰裂:“棚子没了能再搭,人没了可回不来。” 老瓦终点头:“听官府的,保命要紧。”
正月初十,周显组织 “汛情撤离演练”,以 “连续急敲铜锣” 为信号。寅时三刻,铜锣声划破晨雾,必迁区居民按 “户为单位,十户一队” 集结,每户携细软(被褥、干粮、常用药),由士兵引导沿红绳标记路线转移。俄妇卡佳扶着瞎眼婆婆,士兵张三帮她背行李,笑道:“跟着红绳走,错不了。” 婆婆摸着红绳念叨:“这绳比路标还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