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内赶制冬衣三百套、军靴三百双,分发时士兵们排队领取,帖木儿穿上新靴踩雪试走,赞:“这铜钉鞋底,在冰上走不打滑,比去年的布靴强十倍!” 士兵王二柱内衬狐皮军服,摸了摸领口收紧绳:“今年冬天再冷,咱心里也是暖的!” 赵大娘见士兵们穿上新衣的笑脸,悄悄把自己棉袄的棉絮塞进最后几套军服,说:“多一分暖,就多一分胜算。”
萧虎设 “薪炭司”,由周显代管,按 “军三民二” 原则储备:军营储无烟木炭(松木经十二日密闭烧制,敲之清脆,燃之无烟,供军帐取暖),民房供混合柴火(松木与桦木按七:三比例搭配,松木易燃,桦木耐烧)。规定 “士兵每人每日木炭十斤(军帐火盆用),军官加五斤(办公议事用);平民每户每月柴火五担(约百斤,够烧一月),孤寡老人每户加两担”,并刻于 “薪炭碑” 立于市口。
薪炭司组织三十名樵夫上山伐木,选直径一尺以上的松桦树(留幼树,挂 “禁伐牌”),执行 “伐一栽三”(伐一棵大树,补种三棵树苗,用草绳缠根保湿)。山脚设二十座炭窑,烧炭匠按 “七日成炭法” 操作:松木入窑封门,首日大火燃,次日中火焖,后五日小火煨,第七日熄火待冷,出窑的木炭黑亮如漆,敲击无杂音。木炭用陶缸储存(缸底铺石灰防潮,缸口盖麻布透气),柴火堆成 “井字垛”(通风防霉变),每堆挂木牌注明 “军” 或 “民”。
贫民安娜家缺柴火,女儿冻得咳嗽不止,她抱着最后一点柴禾去薪炭司求助,司吏核查《户籍册》(安娜丈夫战死,属优抚户),当即补领两担柴火:“这是将军特批的,拿着吧,别冻着孩子。” 安娜含泪道谢,回家烧起柴火,屋里终于有了暖意。萧虎巡查炭窑时,见烧炭匠满手黑灰,命伙房送羊肉汤:“你们烧的炭暖了军营,这汤暖你们的身子。” 至冬月初,薪炭储备够全军与平民用三个月,再无 “寒夜无柴” 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