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谦按 “九验法” 检查质量:“一验文字完整(无缺笔少画),二验墨色均匀(无浓淡斑驳),三验纸层贴合(无气泡空鼓)……” 发现汉文 “冰海为池” 的 “池” 字右侧稍淡,当即决定重拓该字:“此句关乎地理考证,半点含糊不得。” 李墨取来 “局部拓具”(小尺寸拓包与宣纸),精准补拓后,字态如初刻般精神。
修整后的拓片分 “正副” 两类:正拓三张(送大都、北庭都护府、本地存档),副拓十张(分送各斡耳朵与学堂),每张拓片角落盖 “白虎城文吏院印”(铜印,方二寸,篆体),边缘注拓印日期与工匠姓名,以示负责。
拓片包装需过 “三关”。张谦先将拓片折叠成 “经折装”(每折三寸,避免死折),夹在 “夹板” 中(楠木板,防压皱);再装入 “双层木盒”—— 内层铺 “防潮纸”(桑皮纸浸蜡),外层填 “樟木屑”(防蛀虫),盒盖刻 “界碑拓片” 汉蒙双语及编号(如 “正拓壹号,送大都”)。
木盒外层还要裹 “防雨毡”(羊毛毡浸桐油),用麻绳十字捆扎,绳结处封 “火漆印”(白虎城军印,遇水不散)。张谦在《传递册》上标注:“木盒重三斤,拓片三张,防潮等级甲,需驿站‘快马递’(每日行百里)。” 他特意叮嘱驿卒:“盒底朝上当心放,不可日晒雨淋,受潮即毁,责任重大。”
使虎部落首领巴图听闻拓片要送大都,主动送来 “虎毛衬垫”(鞣制的软虎毛,防震防潮),张谦将其垫在木盒夹层,笑道:“有虎毛护着,这拓片定能平安抵京。” 包装细节里,藏着边疆对文书传递的敬畏与用心。
拓片传递启用 “急递铺” 系统,从白虎城至大都设十二驿,每驿备 “双马双夫”(防止马匹疲毙)。首驿驿丞赵五接过木盒,在《交接册》上签字画押(汉蒙双语签名),注明 “至元三十八年三月十六日未时接,十七日卯时发”,并附 “封条核对记录”(火漆完好,绳结无损)。
沿途驿站需 “双验双记”:验木盒完好度,记接收发送时间。行至第五驿时,驿卒发现木盒外层毡布微湿,当即开箱检查,见内层防潮纸未损,拓片干燥,便更换干毡布,在《异常册》注明:“途经雨区,毡布受潮,内物无损,已换毡。” 这种细致记录让全程可追溯,任何环节出问题都能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