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 章:粮储管理(至元三十七年春?白虎城粮仓)
至元三十七年春分,粮官李谷带着水工刘河与老工匠王仓头勘察新粮窖选址。按《农桑辑要》“窖宜高燥,避水泉” 的标准,他们在白虎城西北岗地(地势高于城中心三尺)测土壤:“取土攥紧成团,落地即散为良土(透气性好),攥不散则含水分高,不可用。”
刘河用 “试水法” 检测地下水位:挖三尺深坑,次日晨观察渗水 —— 坑底湿痕不超一寸为合格。“此处距湖岸三里,地下水位低,且岗地坡度千分之二,雨水易排,” 他在地形图上标注,“窖口朝东南,避西北寒风,减少潮气侵入。” 王仓头补充:“需远离车马道(防震动塌窖),距军营半里(便于守卫),这位置正合适。”
最终选定的窖址立木牌标记 “丙字一号窖”,李谷在《粮窖册》批注:“至元三十七年三月,勘定粮窖五处,间距三丈,呈‘品’字形排列,便于分区管理,每窖预计储粮千石。”
粮窖施工按 “三铺三筑” 法进行:底层铺一尺厚青石板(石板接缝灌铅,防鼠患),石板上垫三层干草(经硫磺熏过,防霉变),干草上撒一寸石灰(吸湿)。王仓头带着工匠们夯实土层:“窖壁需‘两夯一拍’,每夯深三寸,拍至墙面光滑无裂缝,再涂‘防潮泥’(黏土混合麻筋、桐油)。”
窖体呈 “坛形”(口小底大,直径三丈,深三丈),窖口设 “双盖”—— 内层木盖(松木制作,刷防腐漆),外层土盖(覆三尺厚夯土,拍实后种沙棘,既隐蔽又固土)。“寒地粮窖需‘冬暖夏凉’,” 王仓头向工匠演示,“夏季开窖通风需在清晨(气温低),冬季封窖前烧艾草熏窖(杀菌驱虫),窖内温度需保持在十度左右。”
施工中发现一处窖壁渗水,王仓头立即命人返工:“凿去湿泥,填干石灰,再重新抹灰,半点马虎不得。” 他用 “试漏法” 检验:窖内铺油纸,浇水观察,油纸无湿痕方为合格。历时一月,五座粮窖完工,李谷点燃火把入窖检查:“火光稳定,无穿堂风,防潮达标。”
新收的青稞需经 “三选三晒” 方可入窖:先筛选去秕粒、杂质,再在阳光下晾晒三日(每日翻晒三次,确保含水量低于一成五),最后用风车扇去轻麸。粮农们将合格青稞装入 “双耳陶罐”(罐口直径一尺,高两尺,陶质细密无砂眼),装至八分满时用 “布塞 + 泥封” 封口 —— 布塞用麻布(浸桐油),泥封用黏土混合石灰(拍实后刷桐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