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在紫檀木上雕刻符牌母模,狼首符的 “阳榫” 呈锯齿状,共十七齿,每齿的角度、高度都经象牙尺测量;王显同步制作虎符的 “阴卯”,凹槽与阳榫严丝合缝,连最细微的 “半齿” 都分毫不差。“这是防止伪造的关键,” 帖木儿的刻刀在木模上游走,狼首的左眼暗藏 “元” 字蒙古文,“只有合符时才能看见。”
母模完成后,需经 “三试勘合”:首次用木模拼接,确保榫卯无松动;二次用蜡模浇筑,检查纹路清晰度;三次用铜片试铸,测试共振效果。试铸的铜片与旧符比对,含硫量误差控制在半厘内,耶律铸在《试铸录》上批注:“榫卯间隙不超过半毫,” 这比至元十年的符牌精度提升三成,“可批量铸造。”
熔炉的火光映红工坊,王显用 “观火法” 判断火候:青铜熔液呈现 “亮白如银” 时,正是最佳浇筑温度。他的徒弟按 “每刻添炭三次” 的节奏控火,确保温度稳定在 “千度上下”—— 这是符牌含硫量达标的关键,温度过高则硫元素挥发,过低则矿料无法融合。
浇筑时工匠们各司其职:帖木儿固定陶范,王显倾倒熔液,伊斯玛仪用长勺引流,熔液沿范口缓缓注入,避免产生气泡。陶范采用 “失蜡法” 制作,内范的纹路精度达 “发丝级”,能完美复刻母模的每个细节。浇筑完成后需静置 “三炷香” 时间,待温度均匀下降,再由三人合力拆模,拆模时的力度需 “轻如揭纸”,防止符牌变形。
淬火池的克鲁伦河水泛着清波,王显戴着牛皮手套将刚拆模的符牌浸入水中,水面立即腾起白雾,符牌与水接触的瞬间,发出 “滋啦” 声响 —— 这是硫元素与水汽反应的正常现象,若无声响则说明含硫量不达标。淬火后的符牌需经 “七遍打磨”,先用粗砂去毛刺,再用细砂抛光,最后用麂皮擦拭,直至符面泛 “青幽光泽”。
帖木儿检查狼首符的细节:狼鼻的弧度、獠牙的长度都与母模一致,耳后的隐秘刻字 “千 - 叁”(千户第三枚)清晰可辨。王显则校准虎符的榫卯,用特制的 “测隙片” 插入合缝处,片厚半毫却无法插入 —— 这意味着勘合时能严丝合缝。精修后的符牌挂在通风架上阴干,每枚都系着编号木牌,与符牌库清册一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