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石头坐镇武昌府,如同一位运筹帷幄的大将军,以前所未有的“海陆联运”之术,调度着数百万石粮食,在这张庞大的帝国棋盘上纵横捭阖之时。一场更为惊心动魄、也更具象征意义的“极限救援”,正沿着帝国那条最核心的钢铁大动脉——京武铁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
这场极限救援的目标,只有一个——三日之内,将首批十万石救命粮,从京城,精准地投送到灾情最危急、流民最集中的云梦核心区!
这个任务,在下达之初,几乎被户部和兵部所有经验丰富的老臣,都视为“天方夜谭”。
“首辅大人,万万不可啊!”户部尚书在御前会议上,老泪纵横地劝谏道,“京城至云梦,相隔两千余里。传统的漕运,即便在风调雨顺之时,也需月余。如今,即便我朝有了铁路,但如此大规模的粮食装卸、转运,加之灾区道路阻绝,流民冲击……三日?三日之内,能将文书送到,便已是邀天之幸了!”
兵部的将领们也纷纷附议,认为此举太过冒进,风险极大。
然而,内阁首辅张小山,却只是平静地,将一份由安国公府连夜赶制出的、厚厚的《京武线救灾专列调度总纲》,呈递到了皇帝的御案之上。
“陛下,”他的声音,充满了其父张大山一脉相承的、源于绝对自信的镇定力量,“格物之学,其要义,便在于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请陛下,信臣一次。也请陛下,再信一次,我安国公府。”
最终,皇帝宁宣宗力排众议,以不容置疑的意志,在这份堪称疯狂的计划上,朱批了一个字——准!
……
第一日:京城集结,风驰电掣。
命令下达的当天清晨,京城西郊的永定门火车站,便彻底进入了最高等级的“战时”状态。
不再是北伐时的从容集结,而是一种争分夺秒的极限动员。
早已接到密令的京畿大营五万名士兵,在一夜之间,便完成了对车站周边所有道路的军事管制。
数百辆由青石商会紧急征调的重型四轮马车,满载着从京城各大官仓和商会粮仓中紧急调拨出的、一袋袋印着“赈灾”字样的粮食,如同奔流不息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汇入车站这个巨大的心脏。
车站之内,上百台大小不一的蒸汽起重机,在格物院学子们的精准操控下,发出了震天的轰鸣。它们那钢铁的巨臂,如同最灵巧的手指,将一袋袋重达百斤的粮袋,从马车上抓起,再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标准化的流程,迅速而又整齐地码入早已等候在旁的、专门用于运粮的“闷罐”车厢之中。
装卸,盘点,封存,挂载……
每一个环节,都被压缩到了极致。
当天色刚刚擦黑之时,十列由最强劲的“龙抬头”三代蒸汽机车牵引的、每列都挂载着五十节车厢的“救灾专列”,便已全部装载完毕!
十万石,整整一千二百万斤的救命粮食,如同十条蓄势待发的钢铁巨龙,静静地匍匐在铁轨之上,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