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垃圾箱,将被安放在清溪城未来每一户民居的门口,每一个作坊的角落,每一条街道的旁边。
并且,营造总署还专门成立了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环卫队”,负责每日定时、定点地,将这些分类好的垃圾,运送到各自指定的处理区域。
“凡民居工坊,若有混投乱弃者,初次警告,再次罚款,三次以上,则削减其在城中享有的各项便利。此为铁律,任何人不得违背!”
这项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吹毛求疵”、“多此一举”的规定,却在张大山的强力推行下,成为了清溪城未来城市管理的第一块基石。
第二步:有机堆肥,地力归田。
所有被收集到绿色垃圾箱里的“生气之物”,它们的最终归宿,便是位于城郊农垦区边缘的、那几个规模比张家自用的大了数十倍的……巨型堆肥坑。
张大山将自己早已摸索成熟的堆肥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农学司的学子和负责管理此地的老农。
他教他们如何将厨余、落叶、粪便、杂草等按照“干湿搭配、层层堆叠”的原则进行堆放。
教他们如何控制堆肥的温度和湿度,如何通过定期翻搅来加速其腐熟。
教他们如何通过观察颜色、闻气味,来判断堆肥是否已经彻底“熟透”,变成了可以滋养万物的优质有机肥。
“此法,乃是效仿天地自然之道。”张大山对众人解释道,“落叶归根,枯草化泥,万物生长,本就源于此等循环。我等所为,不过是顺应其道,并以格物之法,使其更快,更高效罢了。”
“将来,这些由‘废物’转化而成的‘精粮’,将源源不断地,反哺于我清溪城周边的万顷良田。使其地力,不仅不会因为耕种而衰退,反而会年复一年,愈发肥沃。此,方为‘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长久之计。”
第三步:炉渣制砖,变废为宝。
而那些从黑色垃圾箱里运来的、被黑水镇视为“毒瘤”的炉渣和煤灰,在清溪城,则迎来了它们“脱胎换骨”的新生。
它们的归宿,是位于“百工区”内的、一座专门为此而兴建的……新式砖窑。
张大山再次拿出了他那份经过无数次改良和试验的“改良土坯”配方。
但这一次,配方中的主角,不再是普通的黄黏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