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清浊分流”的理念,在这个时代,简直是闻所未闻,甚至被许多老工匠认为是多此一举。但在张大山的坚持下,这项奠定城市未来卫生基础的工程,被一丝不苟地执行了下去。
第二步:三级沉滤,以“金”生水。
所有从“浊渠”中汇集而来的废水,其第一站,并非是直接排入河流,而是流入了一片位于“百工区”下游的、规模庞大的“净化区”。
在这里,张大山指挥工匠们,修建了三个巨大的、依次相连的“净化池”。
第一个,是“沉淀池”。这是一个巨大而深邃的砖石结构水池。所有废水流入此处后,流速会骤然变缓。那些水里夹带的、比重较大的固体颗粒,如泥沙、煤渣、食物残渣等,便会因为重力作用,自然沉降到池底。池底还被设计成倾斜的漏斗状,便于定期清理沉淀下来的淤泥。
第二个,是“沙滤池”。从沉淀池上层流出的、相对清澈了一些的废水,会进入这个更为精巧的池子。池底铺设着厚厚的好几层由粗到细的沙砾、卵石、以及煅烧过的木炭颗粒。张大山解释道,这些沙石,其性属“金”,其质密实,能有效过滤掉水中那些更细小的悬浮杂质。而木炭,则具有一种神奇的“吸附”之力,能将水中一些溶解的、有颜色的污秽之物,吸附在自身无数的微小孔洞之中。
第三个,是“曝气池”。经过沙石木炭过滤后,水质已经变得清澈了不少。但这还不够。张大山又设计了这个带有数道阶梯状跌水堰的浅水池。他解释说,让水从高处跌落,与空气充分接触,可以增加水中的“生气”(溶解氧),有助于分解掉水中一些看不见的、能导致水体发臭的“腐败之气”。
这套“三级沉滤”系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蕴含着张大山从《天工开物》和现代知识中提炼出的、最朴素也最有效的物理净化原理。
第三步:师法自然,以“木”养水。
经过三级沉滤处理后的水,虽然在寻常人看来已经足够“干净”了。
但在张大山的规划中,这还只是完成了“净化”的一半。
他将从曝气池流出的水,引入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开辟出来的……人工湿地。
这片湿地里,被格物学院的学子们,精心栽种上了数万株从附近湖泊沼泽中移植过来的、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本土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香蒲、荷花、菱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