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群书漂卍解 > 第1章 群书要17

第1章 群书要17(2 / 2)

反观现代“美学改造”,若仅聚焦于“物之形”(如五官比例、身体线条),而忽视“心之境”的同步修炼,则陷入“心物割裂”:技术可以复制标准化的“美之形”,却难以生成独特的“美之韵”——后者本质是心性、阅历、修养在身体上的“记忆沉淀”,如钱钟书所言“你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美,是心对物的“照亮”,而非物对心的“取悦”。

三、“心物一元论”的哲学锚点:破“形质之执”,立“生命之全”

中国传统哲学(儒释道)的“心物一元”,核心在于超越“心/物”“内/外”的二元对立,直指生命本质的统一性(如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通为一”、佛家“即心即物”)。

- “形”的本质是“心之迹”:王夫之“知行合一”强调“行”是“心”的实践,推及审美,外在形貌是“心性实践”的结果——长期的慈悲心会显化为柔和之相,坚定的信念会凝练成刚毅之态,正如《周易》“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心性的持续修养会沉淀为生命的外在气象。

- “美”的终极指向是“心物相契”:真正的“美”,是内在心性与外在形质的浑然一体。如中国书法“字如其人”,王羲之《兰亭序》的飘逸,是其“魏晋风度”的笔墨显形;传统服饰“宽袍大袖”的舒展之美,暗合道家“法天贵真”的心灵追求——当“心”与“物”在“道”的层面合一,外在形貌便成为“心性之道”的鲜活载体。

现代美学对“标准化美”的追逐(如“瓜子脸”“漫画腿”),本质是将“物之形”从“心之境”中剥离,陷入“以形累心”的异化——恰似《庄子》批判的“殉物”(为外物牺牲本性)。而传统文化的启示在于:真正的“塑体”,应是“修心”的自然结果——如王阳明“心外无物”,非否定物的存在,而是强调“心”赋予物以意义,同理,“心外无美”,美是心对自身生命状态的观照与成就。

四、当代启示:从“技术造形”到“心性显美”的审美回归

当“整容/塑体”成为全民议题,传统文化的“心物一元”哲思,为我们提供了超越技术焦虑的路径:

- 破“形之执”:拒绝标准化审美霸权

最新小说: 奸佞皆我裙下臣 逼婚不成,傲娇霸总非绑我去民政局! 荒野直播,毛茸茸带我屡破凶案 被七位权贵团宠,这福气你要不要 签字离婚后,冰山总裁疯狂后悔了 全职法师之十二卫守护 御兽从进化开始 娶夫娶夫应有尽有 惊骨 综影视:红妆肯为苍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