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碎布里的“尊严绽放”
18岁那年,妮哈成了“碎布绣娘”。
她的作品出现在孟买的各个角落:在贫民窟的墙上用碎布拼贴“家庭树”,树叶是各家各户的旧衬衫;在医院的长廊挂着用病号服改的风铃,风一吹就发出细碎的响,像无数句“快点好起来”;而最轰动的,是她用工厂废料做的“孟买之翼”——一对巨型翅膀立在贫民窟入口,羽毛是各种颜色的碎纱丽,中间用金粉写着印地语:“碎布会飞,因为每片都带着想美的心。”
“知道为什么碎布比整布更珍贵吗?”莎昆塔拉敲了敲她手里的顶针,“因为每片都带着前主人的故事——就像我们的尊严,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最温暖的时刻,是妈妈第一次穿上她做的纱丽。妮哈用妈妈攒了三年的碎布,拼了条蓝底金纹的纱丽——蓝色来自爸爸的旧工装,金纹是奶奶的老围巾,边缘绣着妮哈偷偷学的吉祥纹。妈妈摸着布料上的针脚,忽然哭了:“原来我女儿偷的不是布,是把苦日子,缝成了花。”
四、时装周的“碎布宣言”
23岁,妮哈带着“贫民窟碎布工坊”走进了孟买国际时装周。
她的秀场是个“会呼吸的贫民窟”:T台铺着旧地毯,模特穿着用废料做的礼服——纱丽裙上的亮片是可乐罐剪的,披肩是用渔网和碎蕾丝钩的,最震撼的是压轴款“季风新娘”:婚纱由上千片碎纱丽拼贴而成,每片布上都绣着贫民窟居民的名字,裙摆拖曳出的,是用碎布拼的孟买地图。
“这些衣服有什么特别?”一位时尚编辑问。
妮哈举起一片绣着补丁的碎布:“这片来自洗衣工的围裙,上面的油斑是他给儿子煎蛋时沾的;这片来自裁缝的旧衬衫,领口的汗渍是他赶工到凌晨的印记——我们的时装,不是奢侈品,是千万个普通人的生活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