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民带着专业技术人员,一头扎进了万长清的实验室和青山搜寻物品营销服务中心的生产车间。在显微镜下,技术人员仔细观察两款产品的内部构造;在测试台上,各种仪器不断记录着产品的功能数据。
“张律师,两款产品在核心定位模块的电路设计上确实很相似,但专利权利要求书里对这个模块的描述太笼统了。”技术人员拿着检测报告,一脸无奈,“我们很难确定专利保护的具体范围。”
周万全则在浩如烟海的判例库中日夜查找。他发现,多起类似案件中,因专利权利要求书表述不清,最终导致侵权指控不成立。“渠主任,这些案例显示,如果无法明确专利保护范围,根本没法和被诉侵权产品进行有效对比。”周万全将整理好的资料递给渠成顺。
方梅也没闲着,她以记者身份深入调查青山搜寻物品营销服务中心的产品研发背景。通过走访相关人员,她得知该公司声称产品技术是自主研发,并且质疑万长清专利的有效性。方梅将这些线索整理成报道初稿,密切关注案件进展。
在诉前调解阶段,青山搜寻物品营销服务中心的代表态度强硬:“万长清的专利权利要求书连保护范围都不清楚,凭什么说我们侵权?”渠成顺试图解释:“虽然权利要求书存在瑕疵,但结合专利说明书和现有技术,还是可以确定保护范围的。”然而对方根本听不进去,调解陷入僵局。
渠成顺意识到,这场官司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突破专利权利要求书表述不清的障碍,准确界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团队成员们加班加点,从专利文献、行业标准到本领域公知常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辅助解释权利要求书的线索,为即将到来的庭审做最后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