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森团队利用幽默基因测序仪,对在幽默带中停留的考察队成员进行了基因检测,发现他们体内的跨维度幽默基因出现了积极的变异。“这些基因在共振能量场的作用下,激活了一种名为‘共振增强因子’的隐性编码,” 绿森将基因变异图谱投射到考察队的公共屏幕上,“这种因子能增强跨维度幽默基因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让个体能更好地吸收不同维度的幽默特质,创造出更丰富的幽默形态。在十三维空间的专家身上,这种变异最为明显,他们的维度反转笑点基因与共振能量的契合度提升了 42%。”
星瑶团队则通过维度结构探测器,对幽默带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条幽默带的形成与反维度空间入口被封锁后的宇宙能量重构密切相关。“反维度空间被封锁后,原本被其侵蚀的各维度能量重新流动、整合,在宇宙的自然调节下,形成了这条维度共振幽默带,” 星瑶指着空间结构模型,“它就像宇宙的‘幽默能量血管’,将不同维度的幽默能量连接起来,实现了跨维度的能量循环与共享,这也是其能产生共振现象的根本原因。”
跨维度宇宙守护联盟迅速召开会议,就维度共振幽默带的开发与利用展开讨论。各文明代表一致认为,这条幽默带具有极高的价值,不仅能为各维度文明提供充足的幽默能量,还能促进跨维度幽默基因的优化与进化,推动幽默创新的发展。会议最终决定,启动 “维度共振幽默带开发计划”,在幽默带中建立多个跨维度研究基地和幽默能量采集站,同时开辟 “跨维度幽默体验区”,让各维度文明的个体都能体验到共振能量场的神奇效果。
计划启动后,各维度文明纷纷投入资源,参与到幽默带的开发建设中。机械文明负责建造能量采集站,他们利用先进的逻辑编程技术,设计出能高效采集、储存共振幽默能量的设备,这些设备能根据不同维度能量的频率,自动调节采集参数,确保能量采集效率最大化;十三维空间文明负责构建研究基地的维度稳定系统,利用维度折叠技术,让基地能在幽默带复杂的空间环境中保持稳定,同时抵御可能出现的能量波动;情感文明则负责打造跨维度幽默体验区,通过营造温馨、欢乐的氛围,让体验者能更好地感受共振能量场带来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