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影响力颇大的财经自媒体突然集中刊发“深度分析”文章,主题无一例外地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与“保护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字里行间虽未点名,却处处影射北外环项目评审存在“不透明”、“高标准壁垒”、“疑似地方保护”等问题。海川公司高管更是在一个半公开的行业论坛上,含沙射影地表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非市场因素阻力”,呼吁“公平公正”。
这些动作,如同无数细密的针,扎向林妙雪和她主导的项目评审团队。电话、邮件、甚至通过私人渠道递来的“关切”和“提醒”络绎不绝,都在无形中施加着压力,试图让她在标准上“松一松口子”、“留点余地”。
林妙雪坐在办公桌前,面前摊开着海川公司补充提交的、厚达数百页的“技术澄清说明”和“最新资质证明”。她强迫自己逐字逐句地审阅,用红笔在关键数据和逻辑矛盾处做着密密麻麻的批注。灯光下,她原本清丽的脸庞带着明显的倦容,眼下的淡青色阴影在白皙的皮肤上格外显眼,紧抿的唇线透着一股倔强的坚韧。
她知道,自己此刻的每一个判断、每一个决定,都不仅仅关乎一个项目的成败,更关乎规则的尊严、关乎公平的底线、关乎丈夫秦风在云峡那片废墟上艰难重建的根基!她不能退!一步都不能!
“叮铃铃——”桌上的内线电话响起,是门卫。
“林科长,楼下有位女士,说是您母亲,给您送东西。”
林妙雪一愣。母亲?周雅?她怎么会这个时间来这里?
她快步走到窗边,向下望去。昏黄的路灯下,果然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穿着得体的大衣,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正抬头望着她办公室的窗口。夜风吹拂着她梳理整齐的鬓角。
林妙雪心头一暖,随即又是一紧。母亲极少来她单位,更别提这么晚了。她立刻下楼。
“妈,您怎么来了?”林妙雪快步走到周雅面前,夜风带着寒意。
周雅看着女儿明显憔悴的脸色和眼底的疲惫,眉头不易察觉地蹙了一下,将手中的保温桶递过去:“炖了点虫草花胶汤,看你最近忙,脸色都不好了。趁热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