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国代表则相对冷静,他眉头紧皱,思索片刻后劝说道:“约翰国的朋友,如今局势危急,若不能争取到甄雄的支持,我们在缅国的局势将更加艰难。虽然他的要求有些苛刻,但我们可以尝试谈判,看能否达成妥协。”
在山姆国的劝说下,约翰国虽然心中不满,但还是维持了与甄雄方面的谈判。然而,谈判过程异常艰难,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在谈判桌上,约翰国代表满脸不悦地说:“甄雄先生,您的要求实在是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范围。无偿援助大型飞机,还允许大量购买,这会对我们自身的军事力量造成极大影响。”
甄雄不慌不忙地回应道:“诸位,我派部队前往缅国作战,是冒着巨大风险的。没有足够的装备和自主指挥权,如何能有效打击倭军?至于开辟军事基地和野战机场,也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作战行动,这对大家都有利。”
山姆国代表也加入劝说:“约翰国,我们还是要从大局出发。但甄雄先生,您能否在一些条件上做出适当让步?”
甄雄微微一笑:“我已经考虑到了各方的利益,这些要求并不过分。若不能满足,我实在难以保证援缅行动的顺利进行。”
就这样,谈判陷入了僵局,一直没有达成协议。
不过,在这场紧张的博弈中,几方唯一取得共识的是,宁城和甄雄方面暂时停止一切冲突摩擦行为。毕竟,在共同的敌人倭军面前,内部的纷争只会削弱力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各方都在权衡利弊。甄雄明白,自己的要求虽然强硬,但这是在乱世中壮大自身、为唐国争取更多话语权的必要手段。而山姆国和约翰国,也在思考着如何在满足甄雄部分要求的同时,确保自身利益不受太大损害。宁城方面则忧心忡忡,既希望甄雄出兵援缅,又担心甄雄借此机会进一步壮大,威胁到自身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缅国的局势愈发危急,倭军的进攻越发猛烈。每耽搁一天,缅国的沦陷就更近一步,唐国与外界陆路通道被切断的风险就更大一分。各方在这场利益与战略的博弈中,究竟会做出怎样的抉择?甄雄能否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要求,带领部队踏上援缅之路?一切都充满了未知,而战争的阴云,依然沉重地笼罩着这片动荡的土地。
在僵持的谈判氛围中,各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约翰国国内,对于是否答应甄雄的要求,舆论和政界也产生了分歧。一些人认为甄雄的要求过于苛刻,接受这些条件无疑是对自身利益的巨大牺牲;而另一些人则强调当前局势的紧迫性,认为为了阻止倭军在缅国的扩张,做出一定让步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