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的文明
陈默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光标,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窗外的天已经擦黑,文旅集团总部的办公区只剩下他这间办公室还亮着灯,空气里弥漫着速溶咖啡的焦香和数据报表的油墨味。
“家庭旅行日专项反馈汇总”几个字在屏幕上格外醒目。这是他推行“每月家庭旅行日”后的第三份报告,初衷是想看看自己定下的规矩究竟能带来多少改变——不仅是陪妻女的时间,更是想从游客的视角,找找那些被团队忽略的细节。
鼠标滚轮往下滑,一行加粗的橙色字体突然撞进眼里:“孩子能亲手摸文物的环节太棒了!我家娃回来后天天念叨青铜器上的花纹。”
他顿了顿,反手点开原始数据表格。负责统计的实习生很用心,给每条反馈都标了标签,“可触摸”“互动性”“孩子喜欢”这几个词像撒了把种子,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里冒出成片的绿芽。按系统自动生成的词云图,“触摸”两个字大得几乎占满了右上角,占比63%。
这个数字让陈默有些意外。他想起上周带女儿陈念去西南古镇的非遗工坊,小姑娘踮着脚够展柜里的木雕小狮子,鼻尖都快贴在玻璃上了。妻子林晚当时笑着说:“隔着层玻璃,再珍贵的东西也像隔着层雾。”
那时只当是句玩笑,此刻却在数据里显出了分量。他起身走到落地窗前,望着楼下车水马龙。集团旗下的景区里,那些被恒温恒湿系统保护着的文物,那些被防弹玻璃罩隔绝的历史痕迹,不正是隔着层更厚的雾吗?
“陈总,还不走?”秘书小张抱着文件路过,探头问了句。
“把文物保护部和运营部的负责人叫回来,半小时后开会。”陈默转身时,眼里已经有了决断。
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微妙。文物保护部主任老周推了推眼镜,看着投影幕上“拆除玻璃罩”的提案,喉结动了动:“陈总,这不合规矩啊。国家文物局有明确规定,一级文物必须采用封闭式展柜,就算是复制品,也得考虑磨损问题。”
运营总监李薇倒是更关注实际效益:“复制品的制作成本不低,而且专人讲解意味着要增派人手,人力成本至少上浮20%。万一游客不爱护,刮花了、摔坏了,算谁的?”
陈默没直接回应,而是点开手机里的照片。屏幕上,陈念正蹲在非遗工坊的木台前,小手捏着刻刀跟着老匠人学雕花纹,脸上沾着木屑也不自知。“你们看,这是我女儿。她第一次摸到真正的老木头时,眼睛亮得像装了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