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做了个鬼脸切断通讯,林深的目光落在控制台边缘的相框上。照片里他和妻子站在戈壁滩上,身后是刚建成的第一座沙漠温室,那时妻子还在生态部门研究耐旱作物,手上总沾着洗不掉的泥土味。三年前她去泰坦星考察时,在甲烷湖边发现了能在低温下存活的藻类,现在那些藻类培育出的生物塑料,正被用来制作星际飞船的隔热层。
“林总,量子加密货币部门发来紧急报告。”小陈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全息投影里弹出份红色标注的文件,“他们在冥王星附近检测到异常量子波动,疑似新型加密信号。”
林深点开文件,无数绿色的量子比特在屏幕上组成螺旋状,像条在宇宙里游动的DNA链。这让他想起十年前投资量子通信项目时,首席科学家说的话:“当信息能跨越光年传递,商业的边界就消失了。”
“让泰坦星的量子基站追踪信号源。”他调出星际导航图,指尖划过冥王星轨道时,那里突然亮起个新的光点,“另外,通知数字藏品部门,把这次量子波动的数据做成NFT,拍卖所得捐给青少年太空探索基金。”
小陈刚走,张教授的影像又跳了出来。老教授举着个透明培养皿,里面漂浮着半透明的稻壳:“我们用生物打印技术做的太空食品,口感和地球大米一模一样!你看这稻壳,还能自动降解成植物肥料。”
培养皿转动时,林深看见里面映出自己的影子。三十年来他见过无数奇迹:纳米机器人修复臭氧层的实时画面、元宇宙商场里老人用虚拟货币给孙子买生日礼物、深海养殖基地的灯光在马里亚纳海沟连成星海……但最让他心动的,始终是这些带着温度的细节。
“下周我带团队去火星。”林深突然说,控制台的星图上,从地球到火星的航线正闪烁着绿光,“顺便看看你们的新稻种。”
张教授的眼睛亮了:“正好!我们刚在穹顶农场里开辟了块‘实验田’,种着全球各地寄来的种子——有非洲的高粱,有南美洲的土豆,还有你女儿小时候埋下的那颗向日葵籽,居然发芽了。”
星际航班穿越小行星带时,林深站在舷窗边看太空垃圾清理机器人工作。那些银白色的机械臂像蝴蝶的翅膀,将废弃卫星碎片拆解成可回收的金属块,远处的“太空垃圾银行”正用这些材料3D打印出新的空间站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