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数据分析室,算法工程师陈默盯着林深的基因画像。CYP1A2(咖啡因代谢)、APOE(胆固醇调节)、DRD4(多巴胺受体)等23个标记基因被高亮显示,旁边自动生成推荐清单:低因咖啡、深海鱼油、极限运动体验券。
“又一个DRD4-7R变体。”陈默调出该基因携带者的消费特征:比常人多花37%在新奇体验上,对重复购买的商品忠诚度低。他给林深的账户推送了太空跳伞的限时优惠,系统显示这类用户的点击概率是普通用户的2.3倍。
林深确实点开了推送。他看着屏幕上自己的基因“性格”分析:“冒险精神突出,适合尝试未知领域”,忽然想起上周买的智能水杯,杯盖会根据他的ADH1B基因(酒精代谢)提醒饮酒量,此刻正闪烁着“今日饮酒已达上限”的红光。
“我们不是在卖产品,是在卖自我认知。”苏芮在季度会上展示着用户留存数据,“当人们相信基因决定偏好,消费就从选择变成了‘命中注定’。”她身后的图表显示,基因定制商品的复购率比普通商品高41%。
三、伦理的灰色地带
“ helix 涉嫌基因歧视。”电视新闻里,律师张薇举着某保险公司的拒保函,上面明确写着“携带BRCA1突变基因者不予承保”。镜头扫过抗议人群,有人举着“我的基因我做主”的标语,有人焚烧基因检测报告。
林深的采访提纲里,这是核心问题。他在后台数据中发现更惊人的事:某奢侈品品牌根据MC1R基因(决定肤色)调整定价,深肤色人群看到的价格比浅肤色高15%,理由是“防晒产品使用需求更高”。
“这不是歧视,是精准匹配。”苏芮面对镜头时妆容完美,“就像近视需要配眼镜,基因差异自然需要不同的消费方案。”她展示着另一组数据:基因定制服务让糖尿病易感人群的含糖饮料消费下降29%,“这是商业向善的例证”。
陈默却在代码里藏了秘密。他给林深的基因报告动了手脚,故意把“乳糖不耐受”写成“耐受良好”。三天后,林深因喝了推荐的高钙牛奶出现腹泻,这个数据被陈默偷偷记下——证明算法并非万能,而人类依然拥有反抗基因宿命的可能。
四、基因营销的终极形态
周年庆典上,苏芮发布了“基因时光机”计划。用户支付10万元,就能根据端粒长度预测衰老速度,提前定制数十年后的抗衰方案。首批体验者名单里,有位80岁的企业家,他的TERT基因变异让端粒损耗速度比常人慢,系统推荐他购买2060年的器官冷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