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
五年,足以让一片焦土重新焕发生机,让一座浴血的雄关,蜕变为西北最耀眼的明珠。
如今的凉州城,早已不复当年的破败与悲怆。
高大巍峨的城墙在旧址上拔地而起,比旧城更加雄伟坚固。青灰色的巨石垒砌的墙体,在西北的烈日风沙下,沉淀出厚重沧桑的质感。
城墙上,每隔百步便矗立着一座棱角分明、兼顾了了望与防御功能的箭楼,其设计巧妙地融合了玄机阁的机关巧思,可藏兵,可储械,甚至暗藏强劲的机弩,威慑力十足。
巨大的城门包覆着坚韧的寒铁,上方镶嵌着龙飞凤舞的“镇北”二字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城内,宽阔平整的青石板主街“安业大道”纵贯南北,可容八驾马车并行。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旌旗招展。
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西域的香料、宝石、骏马,多罗国的毛毯、弯刀、特色药材…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不同口音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驼铃声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一片繁华鼎沸的市井交响。
城西,专辟出一片巨大的“驼城”。成百上千峰高大健壮的双峰骆驼或卧或立,悠然地咀嚼着草料。
这里是连接中原与西域、漠北最重要的陆路商道枢纽,来自天南地北的庞大商队在此汇聚、休整、交易。
穿着各色服饰、操着不同语言的商人穿梭其间,空气中弥漫着骆驼特有的气息、香料的味道和财富涌动的活力。
城南,紧邻着疏浚拓宽、水流充沛的凉水河,则是多罗国商人云集的“蓝宝石坊”。依据诏书,多罗商人在此贸易享有税赋减免之利。
极具多罗风情的圆顶建筑鳞次栉比,店铺里摆满了多罗特产:色彩斑斓的手织挂毯、锋利华美的镶宝石弯刀、装在精致琉璃瓶中的疗伤圣药“紫玉膏”其配方在战后由多罗星澜赠予凉州,现已成为凉州官营药坊的招牌,行销天下。
还有耐旱高产的农作物种子…吸引了无数中原客商前来采买。坊市中心,甚至矗立着一座小型的多罗风格神庙,供奉着象征和平与贸易的神只,香火不断。
而真正让凉州之名响彻西域诸国,甚至远播波斯、大食的,并非仅仅是这繁华的贸易,还有城外西北三十里,依山傍水而建的——祁云山庄。
山庄的主人,正是神医苏月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