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深谙此道,他不在意京城内部的争论结果,他在意的是这则“拼死救俞”的故事,能否完整、及时地传到胡宗宪耳中。
他要让胡宗宪知道,为了保全他麾下的大将,他这位恩师在京城是如何“殚精竭虑”、“不顾生死”地周旋。
这份“恩情”,是维系胡宗宪忠诚的无形枷锁,其价值远超俞大猷本人。
严嵩的算计精准而深远。
果然,不久后便有密报传来,胡宗宪在东南闻听此事后,沉默良久,最终对着京城方向深深一揖,并亲笔修书一封,遣心腹快马加鞭送入严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恩师“再造之恩”的感激涕零与“粉身碎骨难报万一”的效忠誓言。
严嵩看着这封言辞恳切的信,枯瘦的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疲惫的笑意。东南的棋,暂时稳住了。
————
时间在看似平静中悄然流逝。
戚继光在陈恪的不断挽留下,在京城盘桓了两日。
他与陈恪秉烛夜谈,从东南倭情到练兵心得,从朝堂纷争到未来抱负,无所不及。
临行前,戚继光郑重地将自己数卷亲笔绘制的阵法图、练兵心得手札赠予陈恪。
这些并非泛泛之谈,而是戚继光能在东南屡建奇功的核心机密,凝聚着戚继光对倭寇战法的深刻理解。
“子恒,此乃戚某多年微末心得,或于子恒练兵强军有所裨益。东南局势未靖,戚某不敢久留,就此拜别!”
戚继光抱拳,眼中满是诚挚与托付。
陈恪郑重接过,深知这些凝结着实战经验的册子价值连城:“元敬兄厚赠,恪感激不尽!东南海疆,赖兄与俞兄砥柱中流,万望珍重!他日扫清倭氛,再与兄痛饮!”
两人在靖海伯府门前拱手作别,戚继光翻身上马,带着陈恪的期许与对东南局势的隐忧,绝尘而去,身影很快消失在官道烟尘中。
送走戚继光后,陈恪的生活似乎重归平静。
他按部就班地往来于火药局、兵部衙门和裕王府之间。
火药局的改制已步入正轨,高效的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已然建立,工匠们士气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