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通过这场殿试,向天下传达什么?您想借新科进士之口,说出您心中那件想做却阻力重重的事?
嘉靖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陈恪的敏锐,一如既往。他沉默片刻,精舍内只有香炉青烟无声升腾。终于,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朕曾思虑,欲以‘开源节流’为题,垂询天下士子富国之策。然……”他顿了顿,目光如电般射向陈恪,“朕思之再三,所谓‘节流’,无非剜肉补疮,杯水车薪。远不如子恒昔日所奏‘开海十策’,开源拓土,方为治本之道。”
陈恪心头一震!果然!嘉靖心中那杆秤,早已倾向开海!
嘉靖今日之言,无异于亲口承认了这一点,更是在向他陈恪传递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开海,是朕心中所向!
但嘉靖接下来的话,却带着一丝无奈与沉重:“然陈卿亦知,此策阻力……如山如海。”
阻力?嘉靖当然知道阻力!
严党、清流中的保守派、沿海既得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如同铁幕。
他此刻抛出这个话题,既是询问殿试题目,更像是在问陈恪:此路虽险,卿可敢为朕再探?
更遑论倭寇未靖,边患犹存,开海之议一旦抛出,必遭群起攻讦。
陈恪瞬间了然嘉靖召他前来的真正用意——皇帝需要一个最锋利的矛,一个最坚定的旗手,在殿试这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上,为新政吹响号角,吸引火力,凝聚共识!
而他陈恪,这个手握实权的靖海伯,正是嘉靖手中那把最合适的刀!
“陛下圣明!”陈恪毫不犹豫,撩袍跪地,声音清朗而坚定,带着一股斩钉截铁的决绝。
“所谓‘节流’,确如陛下所言,不过是痴人说梦!我大明疆域辽阔,人口繁盛,运转如庞然巨轮,所需耗费如山如海。
一味节流,无异于剜肉补疮,非但无益,反伤根本!唯有开源,方是正途!开海通商,利国利民,乃大势所趋,天理昭昭!”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直视嘉靖:“至于阻力?陛下乃九五之尊,乾坤独断!些许魑魅魍魉,些许陈腐之言,何足道哉?
臣蒙陛下知遇之恩,信重之德,早已将此身许国!
陛下所指,便是臣剑锋所向!纵有千难万险,荆棘遍地,臣亦愿为陛下披荆斩棘,肝脑涂地,在所不辞!此心此志,天地可鉴!”
这番话,陈恪说得掷地有声,情真意切。
没有外人在场,无需表演,这是他发自肺腑的承诺。
他深知嘉靖需要一把锋利且忠心的刀,而他陈恪,甘愿做这把刀,为帝王扫清障碍,实现这利国利民的开海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