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贼兵实在太多,鲍信的体力渐渐不支,身上也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他的战甲。最终,他寡不敌众,被乱刀砍死,英勇牺牲,而他的尸骨也在混战中不知所踪。
曹操得知此噩耗,顿时如遭雷击,呆立当场。片刻后,他双眼通红,青筋暴起,怒不可遏地咆哮道:“鲍信兄弟!我定要让这些贼寇血债血偿!”说罢,他亲自率领大军,穷追不舍,一路追到济北。贼兵被曹操的气势吓得肝胆俱裂,惊恐万分,数万贼兵竟纷纷放下武器,跪地投降。
曹操望着黑压压一片的降兵,心中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让这些投降的贼兵充当先锋,在前方开路,为大军扫清障碍。曹操的军队所到之处,敌人望风披靡,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短短不到一百天的时间,曹操就成功招安了三十多万降兵,连同他们的家属,男女老少加起来足有一百多万人。
曹操精心挑选了其中的精锐,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名为“青州兵”。而剩下的百姓,则被安排去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从此,曹操的势力如日中天,威望大增,四面八方的有志之士纷纷慕名前来投奔。这一年,正是初平三年冬十二月。消息传到长安,李傕为了拉拢曹操,将他晋升为镇东将军。曹操接到任命后,立即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地向李傕表达了感激之情。
在兖州站稳脚跟后,曹操深知,若想成就一番大业,人才才是关键。于是,他广发求贤令,广纳贤才,积极招揽天下有志之士。就在这时,有叔侄二人前来投奔曹操。他们是颍川颍阴人,叔叔荀彧,乃济南荀昆之子,字文若。年仅二十九岁的荀彧,便被赞有王佐之才,早已声名远扬,一袭素色长袍,手持羽扇,风度翩翩,人们都说他有辅佐帝王成就霸业的才能。
荀彧原本在袁绍帐下效力,袁绍表面上礼贤下士,实则优柔寡断、目光短浅。荀彧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心中失望至极,他深知袁绍难成大事,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袁绍,前来投奔曹操。
曹操得知荀彧前来,大喜过望,亲自出帐迎接。两人初次见面,便迫不及待地进入营帐,席地而坐,开始探讨兵书战策、分析当下局势。荀彧谈吐不凡,对天下大势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从如何治军到怎样用人,从战略布局到战术运用,他都能娓娓道来,头头是道。曹操越听越兴奋,眼中闪烁着光芒,忍不住跳了起来,紧紧握住荀彧的手,激动地说道:“文若啊,你就是我曹操的张良!有了你,何愁大业不成!”当即便任命荀彧为行军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