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卷着枯叶在洛阳宫城的青石板上打着旋儿,宇文泰站在太极殿前,望着远处层叠的宫阙,心中却无半分欣赏的兴致。入主洛阳已月余,表面上的政局虽已稳固,但他知道,这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主公,卢军师和杨军师到了。"亲卫在身后轻声禀报。
宇文泰收回目光,转身时已换上沉稳神色:"请他们进来。"
卢辩和杨侃并肩走入殿内,两人皆身着素色长衫,一高一矮,一瘦一壮,却都目光炯炯。卢辩手中捧着一卷竹简,脸上带着掩不住的兴奋;杨侃则神色沉稳,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主公,"卢辩行礼后迫不及待地展开竹简,"属下与杨兄日夜研讨,终于拟定了这套兵制方案。"
宇文泰接过竹简,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飞白小字。他示意二人入座,自己则仔细研读起来。随着阅读深入,他的眉头渐渐舒展,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好一个'兵农合一'!"宇文泰拍案赞叹,"战时为兵,闲时务农,既不耽误生产,又能保证兵源。卢公此计甚妙!"
卢辩脸上泛起红光,拱手道:"此乃杨兄提出的核心构想。属下不过稍加完善罢了。"
杨侃摇头微笑:"卢兄过谦了。设立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的体系,才是此制的精髓所在。既能让主公掌握最高统帅权,又能平衡各方势力。"
宇文泰目光在二人之间游移,心中暗忖:卢辩性急却有才,杨侃沉稳多谋,二人配合竟如此默契。他忽然大笑:"我有二位,何愁大业不成?真乃吾之萧何张良也!"
卢辩闻言,心中一阵激动。他想起自己虽出身范阳卢氏,但值此乱世,若非宇文泰赏识,恐怕终生难有出头之日。如今主公竟将自己比作萧何,这份知遇之恩令他眼眶微热。
杨侃则想得更深:主公虽表面豪爽,实则心思缜密。将我们比作汉初三杰,既是对才能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功绩的期许。他暗自提醒自己,日后行事更需谨慎。
"主公请看,"卢辩起身指着竹简上的图表,"八柱国中,元欣可为虚职,以安抚元氏宗亲;其余六位各领一军,下设十二大将军,每大将军辖'二开府',每开府辖'二仪同',如此层层节制,可保军令畅通。"
宇文泰手指轻敲案几,思索道:"六位实权柱国的人选...李弼善战,可为兖州刺史;窦泰稳重,可镇豫州;赵贵勇猛..."
杨侃补充道:"尉迟炯虽年轻,但治军有方,可任梁州刺史;王罴老成持重,颖州交给他最为稳妥;豆卢宁熟悉洛阳,可为洛州刺史。"
宇文泰点头赞许,心中却在权衡:这些将领各有背景,如此安排能否平衡各方势力?特别是元欣这个虚职,虽为安抚元氏,但恐怕会引起其他将领不满...
正思索间,殿外传来急促脚步声。宇文护未经通报便闯了进来,看到卢辩和杨侃在场,脸上闪过一丝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