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远比预想中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失业要好得多。这种“软刀子杀人”的方式,悄然瓦解着潜在的抵抗意志,甚至让一部分人开始觉得,其实留在德意志的经济圈内并非不可接受。
相比之下,波兰总督府境内的企业主们则怨声载道。他们原本指望靠着给德意志生产低端物资和进行初级加工分一杯羹,如今却被“更优质、更可靠”的捷克产品抢走了订单。其真实原因就是这帮滑头居然敢在德意志的订单当中偷工减料、偷奸耍滑,明明需要三道工序的工件这帮家伙拿着在其他欧洲国家都算优渥的价格只加工两道就交差了,换作你是老板你会愿意这种搞法么?
抱怨的信件雪片般飞向克拉科夫的总督府,但得到的回复往往是冰冷的官方辞令,提醒他们注重“产品质量与竞争力”让他们找找自己的原因,不要怪别人。
此时,在柏林威利对这点商业纠纷毫无兴趣,他的目光牢牢锁定在东方的广袤土地和即将到来的与红俄主力决战上。只要能有源源不断生产出冬季所需的军大衣、皮靴、防冻液和武器弹药,谁在乎波兰工厂主那点微不足道的抱怨呢?
能够稍微吸引一点威利目光的还是南欧的那些狗屁倒灶的事。匈牙利摄政王米克洛什·霍尔蒂的野心在德意志的漠不关心下开始一点点膨胀。啃不动跳反到德意志阵营的捷克斯洛伐克这块硬骨头,他便将目光投向了资源丰富、但军力孱弱的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曾请求威利来协调双方的矛盾,但是自从威利在与丹麦的边境挖出石油后,就再也不管罗马尼亚的破事了,这破地方4个国家想弄他,威利可不想掺进去。
因为没了德意志的干预,在这两国边境线上,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和摩擦不断升级,布加勒斯特方面频频向柏林发出抗议和求援。然而,威利的回复总是外交辞令式的“呼吁冷静与克制”,说白了就是不想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