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北部,凯恩斯至汤斯维尔的泥泞征途上,日军南进兵团的步伐虽因恶劣的环境而放缓,却依旧带着一股被目标和狂热驱动的执拗。
茂密、潮湿且充满未知危险的原始雨林取代了相对开阔的沿海平原。这里的植被比东南亚更为古老和“不友好”,盘根错节的根系、隐藏着致命毒刺的植物、以及防不胜防的毒虫,每一样都在消耗着部队的士气和体力。即便是最擅长丛林机动的银龙突击队,也不得不在这种极端地形下小心翼翼,行进速度大减。
幸运的是,指挥官山下奉武以其丰富的热带作战经验,提前做了堪称教科书般的准备。大量奎宁的配发有效遏制了疟疾的爆发;充足的驱虫粉让士兵们免于大量非战斗减员;甚至不起眼的正露丸也在稳定因水土不服而闹腾的肠胃方面立下大功。整个行军过程中,竟没有出现因疾病导致的大规模瘫痪,这在此类环境中堪称奇迹。仅有的一些减员,来自于个别倒霉蛋触碰了有毒植物或被罕见毒虫咬伤,属于难以完全避免的非战斗损失。
就这样,日军主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兵临汤斯维尔城下。
对于澳大利亚而言,汤斯维尔的意义远超其作为第三大港口的商业价值。它是昆士兰州北部最重要的战略支点,是连接澳洲东北部与内陆的枢纽,更是阻止日军进一步南下、掐断澳洲与外界(尤其是通过珊瑚海与美国联系)生命线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此地失守,澳洲大半壁江山及主要人口中心都将暴露在日军的兵锋之下,战争潜力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因此,澳大利亚最高指挥部下达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汤斯维尔!
此时的澳军,已然是一支被逼到绝境的“大杂烩”军队。本土正规军、从北非和中东撤回的疲惫之师、仓促组建的民兵、甚至被强制征召来的、对现代战争几乎一无所知的土着士兵,都被填充到了防线之中。他们的士气时而高昂,时而低落,但退无可退的绝境反而激发了一种悲壮的抵抗意志。
就在这关键时刻,美国终于挤出了一点宝贵的援助。虽然数量有限,但足以让濒临绝望的澳军看到一丝希望。一批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被紧急运抵,虽然这种拥有怪异布局(车体右侧一门75mm短管榴弹炮,炮塔一门37mm炮)的坦克设计思想落伍,更侧重于支援步兵而非坦克对战,但其75mm火炮至少提供了可观的火力输出,厚重的正面装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日军的反坦克火力。澳军装甲力量因此得到了一次勉强的“现代化”升级,总算不是完全赤手空拳面对日军的战车了。
相比之下,日军的装甲力量则显得寒酸。八个师团的庞大兵力,仅配备了不到40辆最新式的“旭日”坦克(前装甲加厚至60mm,装备一门76mm长身管炮,专门为对抗龙国坦克而紧急改进),其余仍是老旧的九七式中战车等型号。在数量上,澳军新获得的M3坦克群甚至略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