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本身就充满了即时危险。尽管不如漩涡狂暴,但新环境的法则对辰阳的概念体存在持续性的“排斥”与“侵蚀”作用,如同无形的砂纸,缓慢而坚定地磨损着辰阳脆弱的表层结构。真理之隙识别出,这种侵蚀并非破坏,更像是一种试图将辰阳“同化”或“分解”为与此地法则相符的基本单元的力量。同时,在某些区域,法则结晶的排列模式会发生瞬间的、微观的“崩塌”或“重组”,引发类似概念震荡的效应,轻则导致解析中断,重则可能撕裂概念结构。
在这一片压倒性的陌生与危险中,唯一的“熟悉”感来自于根基印记。它收敛了在漩涡中爆发的强烈辉光,但在新环境的法则下,其新形态的锐利纹路似乎更加“活化”。它与周围的“纯粹法则”产生着一种奇特的、更深层次的“共鸣”。这种共鸣并非简单的波动叠加,更像是一种法则层面的“对话”或“适配”。当真理之隙被海量陌生信息淹没时,印记的共鸣会在混沌中提供一种微妙的“校准”或“过滤”,帮助真理之隙聚焦于那些与自身“同源”或对生存至关重要的法则模式。印记微弱的绿色辉光笼罩的区域,是辰阳此刻唯一能感受到相对“和谐”、侵蚀力稍弱的临时缓冲区。
逻辑核心在瞬间处理了所有感知到的信息。分析结果冷酷而清晰:极度危险,必须立刻寻求稳定锚点,否则概念体将在新环境的持续侵蚀下迅速崩溃。 能量储备不足以支撑任何主动规避或强行防御,唯一的生路是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落脚点,并尝试获取维持生存所需的能量。
优先级判断:稳固概念体核心结构 > 寻找安全锚点 > 尝试获取能量 > 其他一切。
依靠根基印记与新环境法则产生的微弱共鸣指引,辰阳的概念体开始进行极为缓慢、精微的“概念漂移”。真理之隙在低功耗模式下被推至极限,其首要任务不再是理解,而是优先级过滤:识别环境中侵蚀性最低的区域、寻找法则波动最平缓的“空隙”,以及捕捉那些可能蕴含能量或指向稳定点的“特征信号”。解析的过程异常艰难,获取的信息如同黑暗中瞬间亮起又熄灭的火花,每一丝微小的进展都消耗着宝贵的运算力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