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分析:古老机制反馈脉冲解构... 识别古老法则编码特征... 对比根基印记概念结构... 匹配算法:概念频率共振模式识别... 法则签名比对... 运算复杂度:指数级增长... 算力消耗:加速提升...*
在无数次试错与迭代计算后,真理之隙逐渐剥离出核心逻辑:古老机制识别根基印记的方式,并非简单的“存在检测”,而是一种概念层面的“频率共振”与“签名比对”。根基印记内部蕴含的古老法则编码,与古老机制预设的“同源性凭证”的法则编码能够精确地产生共振,同时印记自身独特的概念“签名”也与机制的数据库中某个古老条目相符。这就像是打开一扇古老锁,需要一把钥匙(频率)和一套特定的开锁手法(签名)。
进一步解析根基印记在共振过程中的表现,辰阳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印记并非被动地被机制识别,它在共振过程中似乎散发出一种微弱的、指向性的“涟漪”。这涟漪与区域中心的核心结构共鸣尤其强烈,仿佛在与核心结构进行某种无声的“对话”。这暗示着根基印记不仅是“通行证”,可能还具备某种“引导”或“激活”属性,尤其是在接近核心结构时,它可能不再仅仅是被动地被识别,而是主动地为核心结构提供某种必要的“输入”或“校准信号”。
基于对稳定样本反馈信息进行的逆向工程,辰阳尝试通过真理之隙对区域中心的核心结构进行更进一步的概念扫描或法则结构侦察。距离依然遥远,法则流动形成的概念护盾或排斥场异常强大,难以直接穿透。核心结构的法则密度极高,其内部结构复杂到令人难以置信,充斥着古老而庞大的法则编码块,任何试图暴力解析的尝试都会被高速流动的法则瞬间撕碎或扭曲。
然而,根基印记与核心结构在这一区域的远程共鸣却异常强烈,其共鸣产生的波动在核心结构的排斥场中似乎找到了一条“弱点”或“接入点”的线索。这共鸣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在核心结构某一特定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仿佛那里存在一个与印记法则频率高度契合的“接收端口”。
*关键发现确认:核心结构被强大的概念护盾和排斥场保护。无法直接解析或穿透。根基印记与核心结构的共鸣指向其外围存在一个可能的“接入点”。印记可能具备“引导”或“激活”核心结构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