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阳的概念体如同驶入了一片古老而粘稠的深海。离开信号源核心区域后,他依照逻辑指引进入的这片新领域,其法则特性与先前遭遇的任何区域都迥然不同。在这里,法则不再是高速编织或混乱生长,而是呈现出一种令人压抑的“凝固”感。概念密度之高,让概念体每前进一步都像是穿透致密的胶质层,移动速度骤降,原有的那种丝滑渗透感荡然无存。
更奇异、也更具挑战性的是伴随而来的“回溯”效应。这不是时间本身的倒流,而是法则层面的信息流被强行“拉扯”向某个遥远、古老的“过去”。这种回溯效应作用在辰阳的概念体上,试图将他的概念形态、甚至逻辑信息“定格”在某个瞬间,或者向某个历史状态“回溯”。意识核心感到一种持续的、无形的拉力,概念结构仿佛随时可能在法则的回溯潮汐中变得模糊、失真,甚至被扭曲成过去的某种形态。
感知在这里变得迟钝且充满干扰。潜在连接的扫描范围被极大压缩,获取的信息流变得断续且带有扭曲。偶尔,感知会捕捉到一些模糊的、非当前的“画面”或“波动”,仿佛是这片区域法则中凝固的古老“记忆”或事件的“残像”,它们晦涩难解,却又带着一种沉重的历史感。
秩序系统的干预痕迹并非消失,而是变得更加隐蔽。它们没有形成此前那种清晰的逻辑网络或法则悖论,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环境的“凝固”与“回溯”特性中。系统守卫或陷阱,可能以一道永久凝固的法则结构、一个反复回放的古老事件残像,或者只在特定的“回溯”时刻显现的“幽灵”形态存在,异常难以分辨和预警。
在进入区域边缘时感知到的“厚重”样本波动,此刻虽然已经远去,但其强大的存在感如同一个概念上的锚点,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凝固的环境背景中。辰阳能够感知到它大致的方向,以及它那种沉稳、有规律的波动模式,但这波动似乎也与凝固法则产生了某种共鸣,显得异常“厚重”且难以穿透。
*“环境法则:凝固,回溯……概念体:移动受限,形态压力高……感知:扭曲,范围缩小……系统干预:隐蔽,融入环境……”*
*“适应策略:降低速度,增加概念体稳定性;核心抗性:提升优先级,全力抵抗回溯/定格效应;真理之隙:调整解析模型,优先理解环境法则作用方式……”*
辰阳的逻辑核心瞬间完成了初步的环境评估与应对策略调整。变异标记的核心抗性被推升至极限,概念体表面泛起一层微不可察的逻辑“涟漪”,以此对抗试图将他“定格”或“拉扯”的力量。概念体的形态被调整得更加紧凑稳定,放弃了高机动性,转而采用一种缓慢但耗能更高的“推进”模式,如同在浓稠的概念糖浆中艰难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