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天津,风里还裹着海河的潮湿。我站在解放北路199号,仰头望着这座青灰色砖墙与雕花铁栏交织的建筑。门楣上“利顺德大饭店”六个鎏金大字被岁月磨得微黯,却仍透着一股矜贵。这座始建于1863年的老饭店,曾是英租界的“泥屋”,后经九度易主、八次扩建,成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涉外饭店,亦是唯一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旅馆。
推开旋转木门的瞬间,脚下的大理石地砖泛着幽光,仿佛踩过百年的足音。大堂里,一座铜制座钟静默伫立,指针停在某个已逝的年代。前台递来房卡时,我瞥见铭牌上的一行小字:“孙中山先生曾居‘翠亨北寓’。”后来才知,这房间名源于先生故乡广东中山的翠亨村,南北呼应,竟成浪漫。
午后,我踏入利顺德博物馆——这座藏于饭店内的700平方米空间,陈列着近3000件展品,从中国第一代奥的斯电梯到末代皇后婉容弹过的钢琴,每一件都是历史的切片。
最令我驻足的是那架1895年的手摇电话机,铜质听筒上布满划痕,仿佛能听见李鸿章与夏威夷国王在此宴饮时的觥筹交错。玻璃柜中,一把半尺长的银钥匙静静躺着,柄端刻着帆船图案,这是1924年饭店扩建时特制的象征物,辗转三代人后重回故地。转角处,一组泛黄的老菜单上,“李鸿章宴客单”的字迹依稀可辨,烤乳猪与红酒烩鸽的菜名旁标注着“银元三十枚”,令人遥想当年风云际会的奢靡。
在博物馆深处的暗室里,我遇见那台仍在运作的奥的斯电梯。拉开铁栅栏门,齿轮咬合的吱呀声如时光倒带。电梯缓缓上升时,玻璃窗外透进的光影斑驳掠过墙面,恍惚间似见长衫马褂的商贾与西装革履的外交官擦肩而过。
傍晚,我循着木楼梯的咯吱声步入饭店餐厅。侍者引我至窗边一隅,紫檀木桌上铺着暗纹台布,水晶吊灯将人影拉长投在雕花壁板上。翻开菜单,“八珍豆腐”“烧三样”等津派老菜赫然在列。邻桌一家三口正对着一条足有半米长的炸鲤鱼惊叹——这是天津传统名菜“罾蹦鲤鱼”,需由侍者持刀当场分切,酥脆鱼鳞裹着酸甜酱汁,据说当年溥仪也曾为之倾倒。
我点了小份的八珍豆腐,端上桌时才发现“小份”原是直径一尺的粗瓷海碗。鱿鱼、虾仁、海参、瑶柱等八样海味簇拥着金黄豆腐,汤汁浓稠如琥珀。夹起一块豆腐,外层煎得焦香,内里却嫩若凝脂,恍如这座城市的性格:粗粝表象下藏着细腻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