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云山日报》的头版,用三分之一的版面,刊登了一篇名为《天堑变通途——记黑山屯人民自力更生建起“连心桥”》的重磅报道。
文章配上了那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大桥照片,文笔激昂,辞藻华丽,把黑山屯的建桥事迹,渲染成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奋斗史诗。
而在文章的结尾,记者小李更是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画龙点睛地写道:“……如今,大桥已成,天堑无阻。黑山屯的乡亲们,正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期盼着县交通局钱大海局长那个‘铺设全县最好柏油路’的庄严承诺,能够早日兑现。我们相信,这最后的‘临门一脚’,必将为这个奋斗的故事,画上一个最完美的句号。”
这篇文章,就像一颗炸弹,在云山县平静的官场里,炸开了锅。
县委书记周书记在办公室看到报纸,先是震惊,随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亲自打电话给报社,高度赞扬了这篇报道,称其“弘扬了正能量,展现了新时期干群关系的典范”。
而交通局长钱大海,在看到报纸的那一刻,眼前一黑,差点一头栽倒在办公桌上。
他完了。
他被叶凡,被这篇报道,架在了火上,用舆论的烈火,反复炙烤。
“庄严承诺”?“临门一脚”?“完美句号”?这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刀,扎在他的心口。
现在,全县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他要是敢不兑现承诺,周书记第一个就不会放过他。他这个局长,也就当到头了。
“备车!快!去黑山屯!”钱大海对着秘书,发出了歇斯底里的咆哮。
这一次,他不敢再有丝毫的拖延和侥幸。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关系,甚至不惜挪用了其他项目的预备资金,连夜调集了铺路机、压路机、沥青洒布车以及一个完整的施工队。
第二天清晨,当一支由十几辆重型机械组成的钢铁洪流,浩浩荡荡开进黑山屯时,整个村子再次沸腾了。
钱大海亲自押车,那张胖脸,憔??悴得像个苦瓜。他找到叶凡,二话不说,先是深深地鞠了一躬。
“叶先生,我……我来兑现承诺了。”
叶凡拍了拍他的肩膀,笑得云淡风轻:“钱局长辛苦了。我就知道,您是个有担当,有魄力的好领导,绝对不会让人民群众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