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更是张灯结彩,布置得焕然一新。
湖面上,画舫穿梭,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
岸边,早已停满了各式马车。
前来参加文会的学子们,个个锦衣华服,意气风发。
陈平安、张明远、李世林三人,也雇了一辆驴车,早早地来到了湖边。
“哇,好热闹啊!”
张明远看着眼前盛况,不由得惊叹道。
“看来,今日来的名士才子,定然不少!”
李世林也有些紧张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
陈平安则神色平静,目光在人群中不着痕迹地扫视着。
想要从这些衣着光鲜的学子中,找出昨日跟踪自己的人,显然不太可能。
但少年依旧保持着警惕,留意着周围的一切可疑迹象。
三人随着人流,登上了前往湖心亭的渡船。
船上,已坐了不少前来赴会的学子。
大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指点江山。
也有一些人,认出了张明远和李世林,主动上前攀谈。
毕竟,同为外县来的考生,在这等场合,也需要抱团取暖。
陈平安则独自一人,站在船头,凭栏远眺。
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只是,这美丽的景致之下,又隐藏着多少暗流涌动呢?
不多时,渡船抵达湖心亭。
亭内早已宾客满座,人声鼎沸。
亭子正中,设有一处高台,上面摆放着香案、笔墨纸砚,显然是供学子们献艺之用。
亭子四周,则摆放着数十张案几,上面堆满了各色瓜果点心,以及香茗美酒。
一位身着月白色长衫,面如冠玉,气质儒雅的年轻公子,正站在高台之上,与几位年长的名士谈笑风生。
此人,想必就是那位“南淮第一才子”,徐子陵徐公子了。
“诸位,诸位,请静一静!”
徐子陵见宾客到得差不多了,便走上高台,朗声说道。
“今日,兰亭雅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能与诸君一同品茗论道,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一番场面话说完,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今日文会,不设题目,不拘形式。诸君可畅所欲言,赋诗作画,切磋学问。若有佳作,亦可登台献艺,与众人共赏。”
徐子陵继续说道。
“好了,闲话少叙。文会,现在开始!”
随着徐子陵一声令下,亭内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有学子迫不及待地起身,走到高台前,挥毫泼墨,赋诗作画。
也有学子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品评诗文,探讨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