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愚钝,对府城之事,所知甚少,还望先生指点一二。”
方敬儒闻言,沉吟了片刻。
“说起咱们这位南淮府的赵知府……”
方敬儒的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
“赵知府名讳孟德,字子明,乃是永乐十五年的进士出身。”
“为官清廉,颇有政绩,在士林中的口碑,倒也还算不错。”
“只是……”
方敬儒顿了顿。
“这位赵知府,似乎……是个雷厉风行的实干派。”
“据说,他早年在地方任职时,便以整顿吏治、兴修水利而闻名。”
“对于那些空谈心性、不切实际的虚浮之学,似乎……并不太欣赏。”
“哦?”
陈平安心中暗自记下。
实干派?不喜空谈?
这倒是个重要的信息。
“那……这位赵知府在学术上,可有什么特别的偏好?”
陈平安继续追问道。
“比如,他更看重经义的阐发,还是策论的实用?”
方敬儒想了想,回答道:“据为师所知,赵知府本人,似乎更倾向于经世致用之学。”
“他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过,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所学所思,皆应有助于国计民生。”
“因此,在以往的府试中,他所出的题目,也多与时务、民生相关。”
“那些辞藻华丽,却言之无物的八股文章,在他那里,恐怕很难得到高分。”
听到这里,陈平安心中大致有了数。
看来,这位赵知府,与那些只重格式、不重内容的腐儒,有所不同。
这对自己来说,或许是个好消息。
毕竟,自己脑中图书馆里的那些“现代知识”,若是能巧妙地融入策论之中,转化为符合时代背景的经世致用之策,或许能得到这位赵知府的青睐。
“多谢先生指点,学生明白了。”
陈平安再次躬身行礼。
从方敬儒先生那里出来,陈平安心中便开始盘算着,如何更广泛地搜集关于府试的信息。
方先生虽然学识渊博,但毕竟久居乡野,对府城之事,了解的也有限。
想要更全面地掌握情况,还需要另辟蹊径。
首先想到的,便是墨韵斋的刘掌柜。
刘掌柜迎来送往,消息灵通,在青竹镇也算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
或许,能从他那里打探到一些有用的消息。
此外,县里的一些相熟的读书人,或许也能提供一些帮助。
毕竟,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也参加过府试,或者有亲友在府城。
接下来的几日,陈平安便开始有意识地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