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试,名为童子试,看似只是选拔童生,实则乃是科举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考校内容,并非仅仅是死记硬背那几本蒙学经典。死记硬背,那是基础中的基础,任何一个想要参加县试的学子,都必须做到滚瓜烂熟。”
“县试真正看重的,是你对经义的初步理解,以及…运用文字表达这种理解的能力。也就是…基础的文笔。”
方先生拿起一支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破题、承题。”
“此乃八股文之开端,亦是县试文章的关键。能否在寥寥数语之内,精准扼要地抓住题旨,点明核心,直接决定了考官对你文章的第一印象。”
“一篇好的破题,要如同画龙点睛,瞬间抓住要害。一篇好的承题,则要顺势而下,将题意稳稳托住,为后续的起讲、入手打好基础。”
老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应考经验(虽然不成功,但理论扎实),详细讲解着八股文开篇布局的技巧和忌讳。
“光有好的开篇还不够,中间的起股、中股、后股,更要讲究章法、对仗、气韵。需层层递进,旁征博引,将道理阐发透彻。最后束股收尾,要干净利落,回应开篇,方能算是一篇合格的应试文章。”
听着老师的讲解,陈平安默默将之与图书馆里关于八股文的理论相互印证。
发现方先生虽然科场失意,但对这八股的“套路”确实摸得很透,讲解得也颇为精当。
“当然,”方先生话锋一转,“县试毕竟只是初阶,对八股的格式要求,相对还没那么死板。更看重的,还是你对经义本身的理解是否准确,阐发是否清晰。”
“所以,四书五经的原文,以及历代大儒的注疏,你必须烂熟于心。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否则,纵有再好的文笔,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强调了经学根基的重要性。
为了让陈平安有更直观的感受,方先生从书箱底翻出几份泛黄的卷宗。
“这些…是老夫当年搜集的一些县试范文。有中式者,亦有落第者。虽未必都是佳作,但都合乎规矩,你可以拿回去仔细揣摩揣摩,看看别人是如何破题,如何行文的。”
将这些珍藏多年的“宝贝”递给陈平安。
陈平安郑重接过,入手便能感觉到纸张的脆弱和岁月的痕迹。
“多谢先生。”
“光看还不够,得多练。”方先生继续说道,“从今日起,老夫会定期给你出题,让你练习写作。写完之后,拿来给我批改。不要求你立刻写得多好,关键是要熟悉格式,掌握法门。”
这意味着,陈平安的“小灶”,将从之前的经义讨论,升级为更具针对性的应试训练。
陈平安自然是欣然领命。
回到家中,立刻将方先生给的范文仔细研读起来。
不得不说,这些范文虽然大多中规中矩,缺乏灵气,但在格式、章法上确实颇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