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块木板制作出泥砖的模具,将熟泥灌进去,用石锤反复敲打直到紧实,再将顶部用石刀刮平。之后将模具翻过来,小心的将熟泥扣出来。
此时的熟泥已经完全变成了模具的形状,四四方方的一块泥砖。将泥砖运输到通风遮阳处阴干一周,就是上好的建筑材料。这种夯土砖相当致密,哪怕一时的暴雨也无法冲散,只要不是长期在水里泡着就不会出问题,反正太阳出来晒一晒又会变得很牢固。
至于为什么不将泥砖烧制成红砖使用……制砖要消耗太多的燃料。在这个时代,砖瓦房是多么奢侈啊!华夏早期,天子还只能住茅草顶的房子呢!
泥砖制好的同时,地面已经平整出来,地基正式开挖。汪磊带着施工队先按照麻绳圈出的轮廓,向下挖出三十公分的深度。
在找平的过程中,族人们已经可以熟练的使用垂线。打灰仙人在轮廓的四个角吊起垂线,以绳子的长度确定四方平齐。
所谓地基就是深三十公分宽二十公分的浅沟,在沟底铺设一层较为平整的石块,然后用细小的卵石填补石块之间的缝隙,最后用木桩将这些石块夯平。
如此重复几次,直到浅沟被填满。
地基将承载上方几十层泥砖,如果不够结实的话造出的房子会在自重的作用下逐渐下沉,如果不是平均的下沉,那么就会发生侧翻。
地基建造完毕,下一步就是在石基上砌墙,这是建房的核心工序,华子当仁不让,拎着泥碗子就上来了。
先用一层夯土将石基完全找平,在平整的地基上铺设泥砖,泥砖上下两侧涂抹泥浆,用以砖与砖之间的粘连。
泥浆的成分是精细筛选的粘土,混合之前晒盐得到的石膏。这种粘合剂干燥快防水性能好,虽然强度比不上水泥,不过应付目前这种单层建筑已经绰绰有余。
下一层泥砖以“错缝法”砌筑,也就是上层泥砖的接缝要正好压在下层泥砖的正中间。如果直接平铺上去,墙体的应力将集中在泥砖接缝处,很容易被强风吹塌。
在砌墙的过程中,不断用垂线检查墙体垂直度,再用矩尺检查平整度,并进行及时调整。具体的做法是,歪了就用石锤敲一敲,斜了就用粘土补一补。
在一面墙砌了三层泥砖的时候,另外相邻的两面墙也可以开始铺砖。
特别是在墙角接合处,因为采用“错缝法”,墙边缘的泥砖一定是锯齿状排列。
所以另一面墙的泥砖要镶入锯齿中,形成交错咬合的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