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记载了曹丕的诏书回复说:“老贼(指刘备)盘踞在边境巢穴,越过险要地带深入我国,拖延时日,长久作战,对内被疲惫困乏所逼迫,对外被智谋力量所困扰,所以在鸡头山被打败,又分兵图谋西陵,他的计策不过是想转移过去的败迹来动摇江东。他的根基还没扎稳,就先折断了枝干,虽然没有把刘备彻底打败,使他身首异处,但这次投降和被诛杀的人,也足够让敌军部众惊恐害怕了。从前吴汉先烧毁荆门,后来发兵夷陵,而公孙述无处可逃最终被杀;来歙先袭击略阳,光武帝很高兴,就知道隗嚣没办法施展他的巧计了。现在讨伐这个敌人,正像这些事一样,将军努力谋划策略,务必独自取得全胜。”
其实从一开始,孙权表面上归顺魏国,心里却压根没打算真心臣服。魏国想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来跟他签订盟约,还要求他送儿子到魏国当人质,孙权找了一堆借口,死活不肯答应。
到了这年秋天九月,魏国终于忍不住了,派曹休、张辽、臧霸从洞口出兵,曹仁攻打濡须,曹真、夏侯尚、张合、徐晃则围攻南郡。孙权赶紧派吕范等人统领五路大军,用水军抵挡曹休他们;又让诸葛瑾、潘璋、杨粲去救援南郡;还命朱桓以濡须督的身份抗击曹仁。
当时扬州、越地的蛮夷大多还没平定归顺,内部的麻烦事儿一堆,没彻底解决。孙权没办法,只好放低姿态,写了封言辞谦卑的信给魏文帝,说自己会改过自新。信里甚至说:“要是我的罪过实在太大,实在不能被原谅,我就把土地和百姓都还给朝廷,只求能在交州苟活,了此残生。”
魏文帝曹丕回信说:“你生在乱世,本来就有纵横天下的志向,后来放下身段归顺国家,才得以享受现在的福分。自从你归顺朝廷以来,贡品就没断过,讨伐刘备的功劳,朝廷也都看在眼里,全靠你才成功。就像《国语》里说的,‘狸猫埋了东西,又自己挖出来,这是干不成事儿的’,这种反复无常的事,古人都觉得丢人。我跟你之间,君臣大义早就定了,我难道乐意劳师动众,跑到江汉那边去打仗吗?可朝廷大臣们的议论,作为君王也不能一意孤行。三公大臣指出你的过失,都有根有据。我虽然不算英明,但就算有曾母投杼那样的疑虑,还是希望那些说你坏话的人是瞎说的,这才是国家的福气。所以我先派使者去犒劳你,又派尚书、侍中去落实之前说的事,就是为了确定送质子的事。可你却找各种借口,不让他们推进,大臣们都觉得奇怪。”
《魏略》里记载了魏国三公的奏书,上面说:“我们听说树枝太粗会撑裂树干,尾巴太大就不好摆动,这是治理国家要慎重的事。从前汉朝承接秦朝的弊端,天下刚安定,那些大国的诸侯王,臣子的礼节做得不到位,萧何、张良的谋略也没完全用上,导致六个诸侯王先后反叛,之后派兵讨伐,战事就没停过。还有汉文帝、汉景帝守着家业,忘了战争,停止了兵役,对吴、楚等国太过放纵,就像养着小蛇最终长成大蛇,成了国家的大祸害。这都是前车之鉴啊。吴王孙权,就是个毛头小子,没什么功劳,赶上战乱,靠着父兄的基业,小时候受着庇护,长大了却怀着枭鸟一样叛逆的本性,背弃上天的恩赐,罪恶累累。他还和关羽互相窥伺,看到有好处就顺着来,说些谦卑的话。先帝知道孙权是个奸臣却想利用他,当时因为于禁在水灾中战败,正该讨伐关羽,就把这事交给了孙权。先帝去世,孙权却不尽心,实在让人痛心,他想趁着国丧,欺负王室势弱,还借着董桃传达先帝命令的由头,在没得到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夺取襄阳,被赶走后,才又放低姿态。他那奸邪的样子,花言巧语一套一套的,虽然多次派使者,把于禁等人送回来,但内心藏着像隗嚣那样观望的奸诈,表面上想拖延被诛杀的时间,还想依赖蜀贼。朝廷宽宏大量,不忍心处置他,宽恕了他,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还割地封他为王,让他南面称孤,官爵一堆,礼节待遇都按最高规格来,送他一百驷名马,助长他的势力,这荣耀显赫的程度,古今都没第二个。可孙权就是副犬羊的本性,披上了虎豹的外皮,不想着竭尽全力、拼死效命,来报答这天大的恩情。我们每次看孙权前后上的奏章,再凭着我们的想法揣摩他的心思,他自认为靠着江湖天险,顽固不化,仗着几代人的狡诈,才得逞的,往上学尉佗、英布的计策,往下念伍被那强硬的言辞,终究不是那种不侵犯、不反叛的臣子。我们觉得要是晁错没提出削弱王侯的谋略,七国就会联合起来,祸患就会又久又大;蒯通没决定袭击历下的计策,田横就会自己盘算,罪过加深,变故更严重。我们认真研究了《周礼》里九伐的法则,孙权凶恶,叛逆的苗头已经出现,有十五条罪状。从前九黎败坏道德,黄帝就讨伐他们;项羽有十条罪状,汉高祖也不放过他。孙权的罪过清清楚楚,不是仁恩能容忍的,也不是天地能包容的。我们请求罢免孙权的官职,让鸿胪削去他的爵位和封地,把他抓起来治罪。要是他敢不从,就派兵讨伐,来彰显国家法典的奖惩,让三州的百姓不再受苦。” 这十五条罪状,内容太多就不详细记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