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攻德里苏丹国,必先破孟加拉、胡马塔等小国。即便大明势力庞大,联合众多国家,德里苏丹国亦会早有防备。
这些国家未曾历经大战,所遇最大战事,不过数万人的交锋。他们误认为人多则战久。
一旦战事爆发,两地恐将陷入长期战乱,不少国家因地缘考虑,心生退意,却无人敢言。不与大明合作,则既失旧约之利,又成众矢之的,面临灭国之危。
因此,众人皆选择观望。朱元璋静待片刻,未见异议,便知自己猜想无误。
适才之言,实为试探,亦是叶轩之策。若朱元璋直言要求,恐遭推诿。而今其言辞含糊后转明确,反令众人觉此乃让步。
于是,朱元璋继续言道:
“不论国力强弱,单论战斗力,尔等实在颓废。大明虽愿承担更多,但亦有顾及不到之时。”
“此番行动,名为用兵,实为威慑,令天竺知晓尔等不可欺,也让天竺及他国明白,吾等已结盟,共进共退!”
此言一出,众人再次心生疑惑。
这究竟是何意?仅仅是为了震慑?莫非无需开战?亦或大明皇帝另有筹谋?
在众多揣测声中,朱元璋再度陷入沉默。
经过深思熟虑与等待时机的考量,朱元璋留给了众人充分的思索与揣测空间。
结局正如他所预料,使者们私下低语,却无人能洞悉朱元璋的真实意图。
“朕意使尔等各国,各出一万兵马,在天竺边境集结。此举既是展示力量,亦是锤炼军队,否则日后协同作战,缺乏默契,又如何收场,如何确保胜利?”
朱元璋此言一出,众人再度哗然。
他们皆对大明的庇护寄予厚望,闻此如同演习与 ** 之举,压力顿减。
至于后续是否真会开战,已少有人关心。
毕竟大明军威赫赫,且他们仅需出兵万人,即便战败,损失亦可承受。
甚至,战败后还可将责任推诿于大明,称是受其驱使。
德里苏丹的上层,只要不愚蠢至极,应不至于对他们赶尽杀绝。
而若战争告捷,以德里苏丹国的疆土划分,他们的国土或可扩张一倍有余。
此般 ** ,令不少人转而支持军事行动,甚至期盼开战。
不久,已有使者起身,对朱元璋表示赞同。
“大明皇帝陛下,我阿瓦愿率先响应陛下之邀,只是,外臣有一疑虑,恳请陛下解惑。”
朱元璋未曾料到,阿瓦王朝之人竟能如此熟练地运用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