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战争的阴云愈发沉重地笼罩着这片土地,战斗已然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天空中弥漫着浓厚的硝烟,仿佛一块巨大的灰色幕布,将整个战场都包裹其中。刺鼻的火药味混杂着血腥气,在空气中肆意弥漫,让人闻之欲呕。
红军这边,指挥官们深知局势的严峻,下达了加大进攻力度的命令。一时间,各种武器如同愤怒的猛兽,一起开火。步枪清脆的射击声、机枪急促的扫射声、炮弹沉闷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惊心动魄的战争交响曲。一发发炮弹呼啸着划过天空,在敌人的阵地上炸开,掀起阵阵尘土和碎片。子弹如雨点般密集地射向敌人的防线,试图撕开一道突破口。
而川军方面,刘湘部的教导师长杨国桢是个顽固且心狠手辣的家伙。他凭借着芦山险要的地势,负隅顽抗。在芦山城头,他命人竖起了那面象征着严酷军令的大旗。旗帜在狂风中猎猎作响,仿佛是他那狰狞的野心在肆意张狂。他站在城墙上,满脸恶狠狠地对着手下的官兵宣布:“前进者赏,后退斩!”那声音如同炸雷一般,在每个人的耳边回荡。督战队如同一群冷酷的死神,端着机枪,黑洞洞的枪口无情地对准了那些严守阵地的官兵。官兵们心中满是恐惧和无奈,在督战队的逼迫下,他们只能拼死抵抗。他们知道,后退是死,只有硬着头皮坚守,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在红军阵地上,郑团长心急如焚。他在指挥所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额头上满是焦虑的汗珠。他清楚地知道,时间紧迫得就像即将燃尽的导火索。如果不能尽快攻克芦山,敌人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组织增援,到那时,整个战局将会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红军可能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付诸东流。连续八天的对峙,早已超过原定三天攻占芦山的计划了。再这样拖下去,对红军消耗极大。于是,他咬了咬牙,下定了决心,亲自组织敢死队冲锋。他站在队伍面前,目光坚定而炽热,挥舞着手中的驳壳枪,大声喊道:“同志们,跟我上!打开芦山城,活捉杨国桢。冲啊!”那声音充满了力量和激情,仿佛能穿透硝烟,直达每一个战士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