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宝从基因编辑舱提取了一簇优化、改造后的气囊菌,它体长大约50公分,缓慢飘行飞出了生物培养箱,悬浮在封闭实验室的空中。
气囊菌的“头部”呈现暗紫色的巨型囊状结构。表面覆盖着褶皱的几丁质甲壳,甲壳之间形成类似大脑褶皱的缝隙,类似某些节肢动物外骨骼与真菌混合的质感。
缝隙间渗透出亮紫色的粘液,这些粘液仿佛具备非凡的活性,表面的亮光有不规则的闪烁,偶尔还有蓝色的电光产生。
如果不对这些粘液进行控制,其落在合适环境中,就可以繁育出新的气囊菌。
只是没有菌群核心的控制,这种繁育出的气囊菌性质和形态的稳定性会差一些。往往只能繁育出一些歪瓜裂枣的“子嗣”。
在囊体的四周和顶部,布置有数排火山口形状的银灰色空洞。其可以喷射出高速的气体,协助气囊菌进行短距离加速。
气囊下部连接着密集的中空气囊触须,这些触须的直径在5-7公分左右,末端会略微收窄。
触须末端的发光腺体持续发出微弱的绿色荧光。在实验室明亮的灯光中,也很是显眼。
这些触须现在可以为气囊菌提供一定的浮力支持,这也是气囊体积减小,以及增加装甲后还能保持悬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