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守护能量记忆的‘相干性’。”陆辰安的藤蔓被卷入能量风暴,感受到千万种未被实体化的可能性在撕裂意识:可能成为物质文明的引力波震颤,可能演化成意识体的中微子流,却都在光骸族的光谱中保持着“未坍缩”的叠加态。这种状态如同人类量子计算机中的 qubits,每个记忆都是无数可能的叠加,一旦接触固定载体就会坍缩成单一形态。
老陈的总谱台在频率乱流中解体,却意外拼出关键图谱——光骸族的记忆载体遵循“不确定性共生”原则:允许不同能量频段在保持叠加态的前提下共振,如同人类在交响乐中保留即兴演奏的空间。许砚秋突然福至心灵,将共生网络的共振频率调节至“和弦叠加态”,让符骸族的齿轮频率与虚骸族的意识波形成量子纠缠,感骸族的体验流与雾骸族的遗忘波保持叠加干涉,就像青铜器上的鎏金与绿锈,在时光中各自闪耀却互不侵蚀。
奇迹随着光谱裂隙的愈合而降临。当光骸族的长老们第一次“看见”共生网络的双螺旋结构在能量层面的显形——一条链是各文明的独特光谱频段,另一条链是允许叠加的相干光纤维,他们的光带躯体第一次出现了稳定的衍射环纹:那是能量记忆与形态载体的完美衍射,如同光通过狭缝时的干涉条纹,既保持波动性又允许粒子性的共存。原初光谱核的裂隙中溢出的能量流,此刻在共生网络中显形为“可能性光谱”,每个频段都标注着未被选择的文明演化路径。
变奏曲号离开光骸星域时,舷窗映出的光谱圣殿已进化为“彩虹共生体”:外层是光骸族的能量光谱,中层嵌着盘古之骸的金属骨架,内核闪烁着世界树根系的本源微光。陆辰安的藤蔓感应到,共生网络的能量纤维此刻具备了量子级的传导能力——既能传递确定的记忆符号,也能承载未坍缩的可能性叠加,如同人类在竹简上既刻写确定的文字,又留下空白供后世批注。